全国大部分的家庭都在家里吃早餐,卫生、经济、而且营养丰富,可在武汉人几乎从不在家里吃早餐。为什么不在家里吃呢?
作为武汉人记得我从上小学开始,那是80年代,起床后妈妈就给我些零钱和粮票让我自己出门过早后上学。一出胡同,街面上隔三岔五的早点摊子早已开门营业了。摊子冒着白花花的热气,二三成群的人们,坐在摊主准备的小板凳上,一碗碗刚出锅的热干面正在被人用筷子搅拌着,呼呼地吸溜声不绝于耳。一条不长的街就这么把清晨叫醒了。
我踹着一毛钱和二两粮票递给摊主,“老板,二两热干面。”老板二话不说,抓了一把摊在案板上裹了麻油的碱水面放入漏勺里,放入沸水中,烫几秒钟后颠勺一样颠了两下,沥干水后,起勺装碗。
滚烫的沸水上泛起淡淡的黄那是碱水面的颜色。
“要不要辣椒?”
”放一点。“
接着老板依次将酱油、胡椒粉、辣萝卜丁、酸豆角,一小勺辣椒油加入面中最后浇上调好的黑芝麻酱,一碗香气扑鼻的热干面就送到我了手里。
我喜欢吃葱,撒上点葱花再放点香醋,我就迫不及待拌起面条。一碗热干面吃的心满意足。这样的清晨是每一个武汉的孩子和武汉人的一天的美好的开始。过早是武汉人从小就继承的基因,无论你身处何地,那份对武汉的乡情就完美的在过早上体现。就算一直生活在武汉的人们,也会没有这样的“过早”就会感觉少了什么。武汉解封的当天,我就带着自己的孩子满世界的找已经开门的早点摊子,希望能吃到我100多天朝思暮想的热干面。"过早"让我们爱如此深沉。
豆皮
汉人不在家里吃早点而出去过早感觉就像一种传统习惯,”过“这个字中国人文化里其实很讲究,过年、过节隆重的事情才会用”过“。武汉人把吃早餐叫做”过早“那是对吃早餐相当的尊重。这种尊重也表现在武汉大街小巷里各种早餐小吃店的不计其数,据说武汉早餐市场容量达22亿元,早餐之都名不虚传。汉口开埠以来,武汉位于九省通衢这样交通要道得地利之便,物产集散,贸易物流的繁荣,普通老百姓享受物质丰富的同时付出的可要每天艰辛的劳作。每日匆忙顾不及家里做早饭,就在路边买的吃,长期以来就形成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又如何演变成了一种习俗?武汉人过早的习惯成为习俗还有个非常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价格,前面提到40年前热干面1毛钱一碗到现在也才6元一碗。虽然我们也感觉贵了很多,对比下当时的工资,80年代平均工资20-30元,现在4000-5000元。热干面的价格总能恰到好处让我们天天吃也不会觉得很贵。其他的早点价格基本和热干面看齐。在武汉过早10元就可以吃的饱、很舒服。
除了热干面,还有面窝、糊汤粉、烧梅、欢喜坨、发糕、糯米鸡、豆皮、糯米包油条、剁馍、苕面窝、鸡冠饺、油墩、糍粑、清酒、蛋酒这些数都数不完。曾经有网友在微博上连续28天晒早餐,天天不重样。武汉过早的总有一样等着你,在武汉你绝对不会有对早上吃什么的烦恼。
知道为什么武汉人不在家里吃早点了吗?方便快捷、价格便宜、品种繁多,关键过早已经称为武汉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