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文化体验游,传统渔法展示,生态养殖基地,游客互动设计
鸬鹚这种鸟挺特别的,嘴又长又尖,像钩子。它擅长捕鱼,这可是它的拿手好戏。鸬鹚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像我国南方一些水乡就不少。它身上羽毛乌黑发亮,很有光泽。
鸬鹚可是有大价值呢。在过去,它可是渔民捕鱼的好帮手。现在呢,鸬鹚文化体验游很受游客欢迎,还能展示传统渔法。在生态养殖基地里,鸬鹚饲养也要讲究。它喜欢吃鱼,像鲤鱼、鲫鱼都是它的美食。在1年时间里,一只鸬鹚能长不少肉,这肉也有一定营养价值。
先说说养殖场景中的痛点。就说散养鸬鹚吧,有些养殖户发现鸬鹚特别调皮,不好管理。有养殖户在网上分享,自己养鸬鹚的地方是南方山区,地形复杂,水域分散。鸬鹚容易飞走,不好找回来。这南方的山水多,鸬鹚可能会飞进深山里的池塘就找不到了。而在北方,气候干冷,鸬鹚对居住的窝棚要求就高。得注意保暖,不然鸬鹚容易生病。
我有个朋友老杨,在南方的一个水乡开鸬鹚体验游项目。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鸬鹚的训练。鸬鹚捕捉到鱼后,总是自己把鱼吃了,不肯上交。老杨就想了好多办法,用了3个月时间,通过逐步训练,给鸬鹚设定特定的指令,奖励小鱼等方式,才让鸬鹚听话。
再看看北方的一个生态养殖基地,养殖鸬鹚的同时还种植绿植。像紫苏这种绿植,在南方湿热的地方长得茁壮,不过在北方干冷的环境里,要是同样的养护方法,就不行了。还有薄荷,南方很多地方都能露天种,北方就得搭个小棚子,防止被冻坏。再看薄荷和迷迭香的对比,薄荷有股清凉的香味,迷迭香的味道就很独特。薄荷耐热性较好,迷迭香更耐寒。而且薄荷好繁殖,一小段枝条插土里就能活,迷迭香就娇贵些,移栽容易死。还有薰衣草和鼠尾草也不同,薰衣草观赏性强,鼠尾草除了好看还能驱虫呢。
老杨的鸬鹚体验游还设置了游客互动环节。游客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拿着小抄网体验捕鱼的乐趣。老杨还把自己传统的渔法展示给游客看,从鸬鹚的挑选、训练,到带鸬鹚下水捕鱼的全过程。这让游客们感到很新奇,都说这种体验很独特。
那北方干冷地区怎么养鸬鹚呢?有个北方的养殖户老孙,他刚开始也一头雾水。他的养殖场在山区,周围都是树林。老孙发现鸬鹚在冬天不太爱活动,他就给鸬鹚增加了食物量,还在鸬鹚窝棚里铺上了厚厚的干草,就像给鸬鹚盖了个温暖小窝。而且他还在养殖场周围种了些耐寒的绿植,像沙棘这种,它很耐旱又耐寒。沙棘的果子还能加工成果汁呢。还有金银花,它耐寒性不错,开花的时候黄白相间很漂亮。和金银花对比一下金银木,金银木在北方可耐零下几十度低温,而且它的果实秋天红彤彤的特别好看,还能补充维生素C。
老杨的老婆对鸬鹚养殖也很有研究。她发现鸬鹚在不同季节的饮食习惯有变化。春天的时候,鸬鹚体力需要恢复,就要多给它们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鱼。夏天的时候,天气热,就会给鸬鹚多吃些清凉点的鱼。在老杨的体验游项目里,游客可以了解到这些鸬鹚的小知识。游客们还可以亲手喂鸬鹚,看着鸬鹚吃着自己亲手喂的鱼,那种感觉很奇妙。
鸬鹚生态养殖基地的建设也很重要。它要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在南方水乡,养殖基地周围可以有大片的荷塘。到了夏天,荷叶田田,荷花盛开,游客在体验鸬鹚文化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美丽的荷塘景色。北方山区的话,养殖基地周围的山坡上可以种一些果树,像苹果树、梨树之类的。到了采摘季,游客又能体验采摘果实的乐趣。
老杨还很注重鸬鹚的健康问题。他每个月都会给鸬鹚做一次检查,看看鸬鹚的羽毛有没有损坏,有没有生病的迹象。他发现如果鸬鹚的羽毛湿透了,没有及时烘干,就容易生病。所以他专门建了一个小屋子给鸬鹚烘干羽毛。
从3年的情况来看,老杨的鸬鹚体验游项目是越办越红火。游客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慕名而来。老孙在北方干冷地区,虽然鸬鹚养殖难度大一些,但他通过自己的摸索,也让鸬鹚长得健健康康的,还把自己的生态养殖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条。
那在这些鸬鹚养殖体验或者养殖基地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根据不同地域环境做出创新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希望大家能一起讨论一下。是更多地去融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呢,还是在鸬鹚的习性研究上更进一步?或者是在游客互动项目上增加更多的科技元素?这都是我们可以探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