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夏季防涝:龙眼树的守护之道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一场暴雨过后,农田里一片汪洋,农作物被水浸泡得奄奄一息。那原本郁郁葱葱的龙眼树,叶子也耷拉着,像是被抽走了灵魂,果农们在一旁满脸愁容,这场景光是想想都让人揪心。
在广西钦州这片土地上,夏季防涝可是一件大事。广西钦州,它的地形是丘陵地貌,地势有高有低。一到夏季,雨水就像商量好了似的,一个劲儿地往这儿下。这时候,农田就像一个个接满水的盆子,要是排水不畅,那可就麻烦了。
咱们先说说不同农作物的排水情况。像水稻,大家都知道,它是水生作物,在水里泡着还行,但是如果水太深,淹太久也不行,一般来说,短时间内水深超过稻苗的1.5倍,就可能对生长有影响。还有玉米,玉米耐涝能力相对较差,水淹超过一天,就可能死苗。再看看葡萄,它的根系比较浅,要是排水不好,根部就会被水浸泡烂掉,影响整个植株。而对比之下,龙眼树虽然比较耐涝,但要是长时间泡在水里,也会被涝害。龙眼树的根系比较发达,和苹果树的根系比起来,龙眼树的根系在淤泥环境下更容易缺氧,苹果树对土壤肥力要求更高些,对湿度的适应范围也更窄一些,而龙眼树相对来说适应钦州这种略带黏性土壤的湿度变化。还有菠萝,菠萝是比较怕涝的,积水会让它的叶片出现黑斑,严重的时候整株都会死掉,这和龙眼树的耐涝性是天差地别的。
我有个网友在钦州乡下有自己的一小块自留地,种了几株龙眼树。他跟我说,有一年夏天,连着下了好几天雨,他那块地排水不畅,果树的叶子开始发黄,果实也掉了一些。他特别着急,到处找办法。这就是很多钦州农民在大夏天面临的实际问题。
从农场的情况看,在钦州的农场里,龙眼树的种植面积不小。如果排水和通风配合不好,龙眼树涝害的风险就很大。比如说钦州的沙埠镇,那里龙眼树多得数不过来。一场持续10天左右的暴雨过后,如果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龙眼树根就会泡坏。而且这个时候要是通风不好,还容易滋生病菌。
说到龙眼树的涝害防治,那可有不少讲究。就像3天的小雨和15天的大雨,对龙眼树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小雨,那农场只需要简单检查一下排水沟,看看有没有堵塞就行。但要是下了15天的大雨,那可不仅仅是排水沟的问题了,还得给龙眼树周围松松土,让空气能进去,这就像我们人在闷热的屋子里要开窗通风一样。
还有一些比较冷门的农作物也可以给我们防涝防治的启发。比如魔芋,它在潮湿的环境里生长得很好,但是积水也会让它根部腐烂。还有山药,它的根系比较特殊,和龙眼树相比,山药更怕水淹,它一旦被水淹了,就很难再恢复生机。再比如说芋角,芋角在排水不良的土地上,产量会大打折扣,和龙眼树相比,芋角的根系很短小,几乎没有很强的排水抗涝能力。
在钦州的一些农场,有经验的果农知道,要在龙眼树周围挖一些排水沟,这些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都有讲究。深度大概要在60厘米左右,宽度要有半米。这样在暴雨来临的时候,雨水就能快速排走。
一个月前,我在钦州的田园里看到这样一位果农,他为了防止龙眼树涝害,在果园里种了不少豆科植物。他告诉我,这些豆科植物的根系有固氮的作用,能改善土壤结构,让土壤的透气性更好,这其实也是一种间接的防涝辅助措施。
可是,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说,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排水材料,不像传统的砖石那么沉,又能保证排水效率高呢?还有,对于一些新的防涝技术,怎么更好地推广到那些偏远山区的小农场呢?
广西钦州夏季龙眼树的防涝措施是个综合性的工程。排水和通风是关键,但是不同农作物之间的借鉴意义也不能被忽视。那我就想问大家,你们觉得在城市里的阳台种那些耐涝的农作物,能从钦州的防涝经验中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