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筑梦顶山】
青春小店
“ 大耳狐面包商店 ”
面团在案板上被反复揉捏
黄油香气裹挟着麦香弥漫开来
玻璃橱窗里摆着形似狐狸耳朵的可颂
金黄酥脆的手工蛋挞
以及印着品牌Logo的低糖欧包……
这里是“大耳狐面包商店”
一家由四位年轻人创立的
面包店品牌~

01
品牌创始人静静的职业生涯始于广告运营。彼时,她每天为各类品牌撰写脚本、策划活动,却总在深夜加班时感到一丝遗憾:“我帮别人讲品牌故事,但那些故事里缺了温度和人情味,也没有属于我自己的部分。”
2024年9月,她和三位伙伴带着对烘焙的狂热与对“温度品牌”的执念,从零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品牌。“KUKU取自沙漠狐的学名,而中文名‘大耳狐’则藏着我们的品牌密码。”静静解释道,“大耳朵代表我们用心倾听顾客的声音,狡黠的眼神则象征着我们保持创新的敏锐。”

从创立之初,大耳狐就有远大的抱负。“我从一开始就注册了商标,就是为了后续经营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也想着能有一天把我们的品牌推广出去。”这份自信源自于大耳狐的团队的专业性,他们是一群年轻人,一群将“跨界狂想”贯彻到底的年轻人。
02
品牌团队中的产品研发总监老陈,18岁独闯法国,为学正统法棍在巴黎面包店打工;运营主管小雨放弃互联网大厂高薪,只因坚信“面包应该是有生命的”,她将用户思维带入传统烘焙,主导开发了多款爆款产品;技术顾问老灰是日本ABC金牌讲师,擅长将日式极简美学融入产品,却总调侃自己“只会做面包,不会做生意”……

“我们不是头脑发热,而是蓄谋已久。”静静笑道。团队四人各司其职,老陈和小雨负责“让面包既好看又好吃”,老灰严控工艺标准,而她则用广告人的敏锐捕捉市场风向。这种互补让大耳狐在短短半年内,从一家没有根基的面包小店成长为附近居民眼中的“口碑担当”。


在大耳狐面包商店,每一款面包都承载着团队的心血和创新。他们拒绝使用半成品和冷冻面团,坚持从原材料开始,手工制作每一款面包,“我们经常会为了一个配方,反复尝试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正是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让大耳狐面包商店在竞争激烈的烘焙市场中脱颖而出。
03
创业的道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大耳狐面包商店的团队来说,更是如此。在筹备开店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资金短缺、场地难寻等种种困难。但正是这些挑战,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创业的决心和信念。“我们当时跑了很多商场和街区,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谈成。”静静回忆道,“最后,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们来到了这里。虽然店铺位置不是最理想的,但我们还是决定试试看。”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静静坦言,她之前对顶山街道了解并不多,但小店开业之后,街道的多次主动对接让她感受到“被托举的力量”。今年3月,大耳狐与顶山街道联合举办“妇女节烘焙课堂”,20多位社区居民在店内学习制作蛋糕。浦口马拉松举办期间,大耳狐也作为供给商户为跑者提供面包补给。
如今,他们还推出了“面包实验室”项目,邀请更多对烘焙有兴趣的年轻人一起参与面包的制作过程,感受烘焙的乐趣。4月28日,他们还将与顶山街道共同开展了一场青年夜校烘焙课程,带领更多的年轻人享受烘焙的快乐。



随着口碑的逐渐传播,小店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我们不想做网红店,只想当社区邻居的‘面包朋友’。”眼下,大耳狐正筹划开设第二家店,但静静对“快速扩张”保持警惕。“手工制作是灵魂,一旦变成中央厨房配送,温度就没了。”
正如店铺的Slogan:“面包会有的,童话也会有的。”在这里,面团发酵的是希望,烤箱烘烤的是坚持,而顶山的街巷间,正生长出一股属于青年的、热气腾腾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