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苏联曾计划7天攻进北京,毛主席紧急下令:疏散北京领导

历史由我说 2024-04-14 00:07:30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老大哥苏联大概有10年左右的蜜月期,至今我们在网上还可以经常看到当时宣传中苏友好的画报。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中苏两国关系开始交恶。

中苏关系在最低点的时候,苏联甚至制定计划,想要对中国发动突击或者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苏联妄图通过快速解除中国的核武器设施或者解决中国领导层,进而彻底解除中国的威胁。

面对苏联的武力威胁,毛主席不得不调整了国家工作重心和外交方针,巧妙地化解了苏联的威胁。他到底是如何做的呢?

中苏交恶

中俄苏交恶的源头初始于苏联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但是高潮是由于两国对于领土主权问题的争端。

建国初期,中苏两国虽然对边界问题就存在矛盾,但是因为国家关系好,所以悬而未决。这些为后来的两国边境冲突埋下了隐患。

苏联二十大后,中苏两国论战开始。1959年10月,赫鲁晓夫访问中国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在活动结束的会谈中,他当着毛主席的面指责中国不应该发起对印反击战。

而周恩来则反驳,苏联的领土问题处理的也不好。两国的矛盾上升到两国领导人之间当面的互相指责。

1960年,苏联在中国的新疆挑起了第一次起边境事件。

到了1962年开始,赫鲁晓夫,多次公开对中国的领土边主权指手划脚,而中国宣布沙皇政府时期与中国签订的都是不平等条约。中国对于这些条约都是不承认的,需要重新修订。

两国的关系降到冰点,边境冲突事件不断增多。具体数量从1960年到1964年期间的2800起左右上升到1964年到1969年期间的接近4200起。

这一时期,苏联不仅在中苏边境增兵,而且还通过和蒙古签订协议,事实上建立了军事同盟。苏联在蒙古的南面与中国接壤的地方派驻大量的军队。

苏联将东欧、南欧的大量兵力抽调部署在中国方向,这其中还包括精精锐的坦克师以及空降部队。在鼎盛时期,苏联布置的中国边境的部队达到了110多万人。

中国方面感受到了压力,而苏联也不好过。维持这样一支部队需要庞大的后勤保障,尤其苏联远东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更让苏联无法接受的是长久下去,苏联在西方的实力也会受到影响。

根据冷战结束后的资料,整个中苏交恶时期,苏联因为在中国方向维持威慑,耗费资金换算成美元达到了9000亿!

为彻底解决中国对苏联的威胁,集中精力对付西方。当时苏联的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提出要在中国边境大量的使用核武器或者对中国的核武器设施进行轰炸。

这样会产生的大量放射性尘埃,不仅会杀死千百万中国人,而且会造成长久的隔离带。而轰炸核设施则可以解除中国的核威慑能力,主动权将重新回到苏联。

而中国方面则对苏军的进攻计划有自己猜测。

中国很担心苏联在中国再次上演“布拉格事件”,也就是先用空降军突袭占领中国首都的机场,随后大军跟进攻入北京。顺带说一句,其实现在的俄乌冲突刚开始俄军开始就是这么计划,只是玩脱了。

中国方面还担心,北京离苏军在外蒙最近的驻地只有几百公里。如果苏军地面部队发起强攻,很可能几天就攻入北京城。

备荒、备战、为人民

美国政府在得知苏联正在考虑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消息以后,无论是出于何种心态,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国告知了这一情况。

结合我国高层对苏军进攻方式的预测,无论如何都要防止国家高级领导人在北京被“一锅端”。

1969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关于苏联有可能对中国实行突然袭击特别是核打击的估计,于当晚作出决定要求在京的老同志于10月20日或稍后,全部战备疏散到外地。

在此之前,由于中苏关系持续恶化,毛泽东在中共九大前夕就发出了“要准备打仗”的号召。

5月上旬,中央召开过战备工作座谈会;9月上旬,召开了全军战备工作会议。9月26日,毛泽东批示:“军队不要松劲。”次曰,林彪指示:“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

10月17日,周恩来同中央政治局成员分批会见了在京的一些老同志,传达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史关于疏散中央领导人的决定。

根据中央决定,朱老总、叶剑英元帅去广东,陈云、邓小平、王震等人去江西,陈老总去石家庄,聂帅去邯郸,徐帅去开封。毛主席本人在疏散之列,列入疏散计划的还有其他一些领导人。

同时,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强调“备战、备荒、伟人们”。在这个方针指引下,我们在国内调整了工作重心,加强了战略方向的国防建设。修筑了很多平战结合的建筑,大大增强了整体的防御能力。

同时在外蒙方向,我国组织修建了大量的防坦克设施和人造山,目的就是层层抵御苏军地面部队进攻。同一时间,三线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同时中国通过多种方式缓和了与美国的关系,美国也抓住机会在多个场合主动表示如果苏联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不会袖手旁观。

苏联军队在实力上不能快速解决中国,而苏联高层还担心中美联合起来对抗苏联。最终,苏联没有对中国发动武装进攻。

结语

1986年开始,中苏军事紧张局势随着两国关系的解冻而缓解,两国关系正常化后,两国领导人也在多个场合表示中苏交恶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

如今强大的苏联已经烟消云散,新生的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正是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才能顺利走到今天。

参考资料:

[1]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2]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1949-1989)》1989年,第262页

[3]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08-06-23

[4] 社会科学Ⅰ辑·中国共产党;《党史博览》,2015年.02期

0 阅读:4
历史由我说

历史由我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