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2000字,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前言“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想必大家在上学的时候都背过,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旷达胸襟,而这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表达了诗人超高的政治抱负,令人高山仰止!范仲淹在历史上简直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朱熹曾评价范仲淹:“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范文正公已然成为了一种人格典范。但是老达子今天想从另一个角度点评一下范文正公,因为我觉得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一大狠人,那他狠在哪里呢?
1、是对自己狠尽管范仲淹的先祖是大唐宰相范履冰,但后来赶上中原大乱,家族便逐渐没落了。范仲淹在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她的母亲一个人带着范仲淹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只能再嫁。范仲淹正是在如此困苦的环境下慢慢长大,长大后他听母亲讲了他们的身世。
从那以后,他就前往南都应天府,开始刻苦读书、奋发图强,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摆脱当下的困境。
求学期间,他知道自己家里穷,就用小米煮粥,然后放上一夜,等第二天凝固以后再用刀切成块,然后每餐都靠这个米粥块充饥,这也是成语“划粥断齑”的来历。在三九严寒的冬天,他每天都坚持用冰水洗脸,以此来让自己保持清醒好认真读书。这个冰水洗脸,实在是太狠了,跟头悬梁锥刺客有得一拼。还有一些说法说他睡觉不脱衣服、皇帝来了也不去看热闹等等,应该都是真的。
因为一个心有坚定目标的人,能激发出无限的潜能,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依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所以,最后范仲淹成功了,如愿考中了进士,进入了仕途。
2、是对上级狠范仲淹作为“寒儒”出身的进士,虽然进入仕途以后起点很低。但是之后的六年里政绩斐然,重修捍海堰,又执教兴学。天圣六年(1028年),在宰相王曾的举荐下,宋仁宗任命他为秘阁校理,这个秘阁校理说白了就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可紧接着第二年,范仲淹就因为秉公直言而被贬了。事情是这样的:在任秘阁校理一职期间,他发现刘太后一直把持着朝中的军政大权,还要求宋仁宗与文武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祝寿。范仲淹认为,家庭礼节和国家礼仪应该要完全分开的,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和家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所以向宋仁宗上书,说:“皇帝有奉亲长之道(就是要孝顺和尊敬父母),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您要尽孝心,在后宫自己家里行礼就行了,如果让文武百官一起拜太后,有损您的威严啊”。
范仲淹的这封上书迟迟没有答复,搁一般人的话肯定猜到皇上生气了,就这样不了了之得了呗。可是范仲淹不一样,他见皇帝不回他,直接上书到刘太后那去了,还让刘太后还政给宋仁宗。结果呢,刘太后也没理他。晏殊知道范仲淹上书以后,他可吓坏了,虽然范仲淹不是他举荐的,但是他也是在宋仁宗面前说过范仲淹好话的。所以晏殊私下就找他聊说他太轻率了,这么直言进谏,不仅会让自己的处境有危险,推荐他的人也会有危险。
可范仲淹呢,非但油盐不进,还又写了一篇长文《上资政晏侍郎书》,说只要有益于江山社稷,他一定会秉公直言,即使被杀头也无所谓。
范仲淹这哥们勇不勇?还好他遇到了一位仁君,如果遇上昏君,他都不知道死过多少回了。
3、对敌人更狠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与大宋的关系破裂,李元昊率军入侵大宋边境。宋仁宗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让他奔赴前线御敌。到了前线以后,范仲淹经过一番深入探查,不仅发现了宋军内部的诸多问题,也找到了御敌的良策。于是他开始着手改革军制,重训精兵,并加强防御。他在宋夏交界处修城筑砦(砦就是寨的意思),构建一套牢固的军事据点,这样就可以发挥出乡兵(就是从当地居民中选出的壮丁)、蕃兵(西北羌族中被汉化的西北地方军)和弓箭手的作用了。
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西夏的军队,他们把范仲淹称为“小范老子”,并说“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指范雍)可欺”。西北边军也传出了一个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没办法,小范老子就是这么狠!他不光自己狠,培养出来的手下也狠。比如狄青,他可是北宋的名将,经常自己做先锋,冲在最前面。征战四年,打了20多仗,乱箭都中了7、8回,但是从来没怂过,就是这么狠!老达子说可以说,“狠”字贯穿了范仲淹的一生!无论是“居庙堂之上”还是“处江湖之远”,都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全心全意为国家社稷着想,胸怀坦荡、上得了朝堂,下得了边境,如此赤胆忠心,几人能比?
仁宗皇帝治下能有幸有范仲淹这样的人才,真乃天恩啊!
可惜,范文正公也没能改变大宋的弊端,仁宗时期大宋的文臣堪称神仙阵容,武将也有狄青这种猛人,是最有机会清除积弊、整顿吏治、富国强兵的时代了,可惜赵祯不是赵煦,仁宗朝一过,大宋国运已过百年,无力回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