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续拨打7楼住户电话均未获回应,8楼业主以"不便受访"婉拒采访。知情人士透露,两户积怨始于2021年秋,因7楼不满楼上日常活动声响,曾书面要求8楼夜间保持"零动静",遭拒后矛盾激化。2022年初,7楼疑安装声波装置实施反击,触发8楼业主在社区群公开报警记录。三年来警方、街道、物业累计介入调解超20次。
记者全程记录当事人向基层治理单位提交诉求过程。
11楼退休教师陈伯向记者展示手机录音:"这种规律性震动凌晨尤为明显,去年老伴因此患上神经衰弱。"其展示的医疗记录显示,患者存在长期睡眠障碍。
5楼租客林女士反映,自2022年夏季起频繁听见设备运行声,"类似洗衣机脱水声,每轮持续70秒左右"。她表示曾联合其他住户向物管递交联名信,但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对涉事楼层纠纷细节并不知情。
受害家庭开启"迁徙"生活郑先生透露,自2024年中秋后声波强度显著升级,现全家采取特殊生活模式:每日20时完成洗漱后,携带次日用品前往朋友闲置公寓过夜。"这种状态已持续18天,妻子甲状腺术后需静养,孩子写作业都戴隔音耳罩。"他苦笑道,8楼住户曾向其展示四套降噪方案,并透露已为学龄子女办理走读手续。
多部门启动应急响应22日下午,街道矛盾调解中心联合司法所召开专项会议。依据《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七条,夜间噪声限值为45分贝,但工作人员表示实际执法存在取证难题。因7楼业主失联,8楼拒绝配合,调解程序暂无法启动。
司法所负责人透露,已成立由住建、公安、环保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将通过夜间驻点监测、水电使用核查等方式推进事件解决。截至发稿,7楼业主电话仍处于关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