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援助下五战五败,阿拉伯国家为何是,扶不起的阿斗

小芬爱娱乐 2024-11-05 14:22:06

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战争,一度被称为中东地区的“持久风暴”。

自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以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足足打了五次,最终却是五战五败,愈战愈衰。有人戏称阿拉伯国家是“扶不起的阿斗”,这自然有些偏颇,但要解释阿拉伯国家屡战屡败的原因,我们还得细细探究。

这其中不仅有阿拉伯国家自身的原因,也与苏联在背后挥动的“援助之手”密不可分。一提到苏联援助阿拉伯国家,很多人会联想到苏联的武器装备和军事顾问纷至沓来,一幅援助如潮的景象。

然而,阿拉伯国家却在这样强大的援助背景下屡战屡败,到底是苏联的援助不得力,还是阿拉伯国家的自身问题?这场多方博弈里,究竟有哪些让人匪夷所思的“翻车”事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苏联的援助与阿拉伯国家的“扶不起”。

战争频频爆发的根源

先说说这几场战争的背景吧。以色列于1948年宣布独立,这一举动直接点燃了中东火药桶,阿拉伯国家们一听,立马不干了:“我们这地儿怎么能让犹太人搞个国家!”于是,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一合计,决定联手“教育”这个新生的小国。

可惜,这第一场战争也就是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军不仅没能占到便宜,反倒让以色列拿下了更多土地。这场战争之后,阿以之间的矛盾就像是打翻的油瓶,怎么也收拾不回去了。

第一次中东战争失败后,阿拉伯国家们开始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搞不定以色列的。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了苏联,希望得到超级大国的帮助。

苏联对这事儿也很感兴趣,毕竟中东这个地方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控制了中东,苏联就有了进出地中海和印度洋的通道,顺带还能逼近西欧侧翼,逼走美国的势力。所以,苏联决定不遗余力地渗透中东,用各种方式加深自己在这片地区的影响力。

但说是“全力以赴”也得打个引号。苏联的援助实际上并不只是为了帮助阿拉伯国家赢得战争,而是为了维护一种“不战不和”的局面,让这片地区持续处在紧张状态中,这样就能有效牵制住美国和英国在中东的布局。

而阿拉伯国家们没意识到这一点,仍旧一心想着借助苏联的力量“把以色列赶下海”。

苏伊士运河的风波

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叫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1956年,埃及的纳赛尔总统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这让英国和法国气得直跳脚,毕竟这条运河可是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关键航道,英国和法国绝不允许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于是,他们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发动了进攻,企图控制运河。

这一次,苏联看准时机,大声谴责了英法的“帝国主义行为”,而且在舆论上大力支持埃及。同时,苏联也开始向埃及提供军事装备。

然而,尽管苏联的表态非常强硬,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显得有些“虚张声势”。它并没有真的派出部队参战,而是选择通过外交途径对英法施压,试图以“冷战缓和”为由让西方国家知难而退。

最终,迫于国际舆论和美国的压力,英法被迫撤兵,埃及保住了苏伊士运河,但阿拉伯国家们没能从中获得太多实质性的好处。而苏联这次的举动,则让阿拉伯国家们更加依赖苏联,认为只要有了苏联的帮助,未来的战争一定能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六日战争的灾难

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历史上被称为“六日战争”,也是阿拉伯国家们的一场惨败。这次战争的背景是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国不断增加对以色列的军事压力,想要通过联手行动把以色列逼进绝境。而以色列呢,也不甘示弱,决定主动出击。

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在六天时间内就大获全胜,打得埃及、叙利亚和约旦措手不及。这次战争的结果是以色列占领了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和东耶路撒冷等重要地区,大大扩展了自己的控制范围。阿拉伯国家们则损失惨重,几乎丢掉了所有的战略要地。

那么,苏联的援助在哪儿呢?苏联在这场战争前后,也的确向阿拉伯国家提供了不少军事装备,比如坦克、大炮,还有战机。但是苏联的援助有个问题,那就是数量多但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武器是最新型的,有些则是过时的装备,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常常连基本的维护和操作都掌握不了。此外,苏联的军事顾问虽然帮助阿拉伯国家进行训练,但这些顾问往往对当地的情况并不了解,导致许多训练方案完全脱离实际。

更糟糕的是,阿拉伯国家们内部的协作极其不力,各怀心思。埃及、叙利亚、约旦看似结成了同盟,实际上彼此之间的协调差得要命。指挥混乱、沟通不畅,以至于部队在战场上各自为战,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当然轻松取胜。

阿拉伯国家的内在局限与苏联的角色

阿拉伯国家之所以屡战屡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们自身的种种局限。首先是政治体制的封闭和不稳定,导致军事指挥系统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在每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往往过于自信,轻视敌人,以至于在战略和战术上频频出现错误。

再加上阿拉伯国家之间本就存在不少矛盾,虽然在对抗以色列的问题上他们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团结,但这种团结只是表面现象。一到实际作战时,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根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作战。更不用说战争中需要的快速反应和高效指挥了。

而苏联的援助虽然从物资上看起来非常丰厚,但背后却另有算盘。苏联对中东的战略目标不是帮助阿拉伯国家彻底打败以色列,而是希望通过持续的冲突保持中东的紧张局势,从而让自己在这片区域内继续发挥影响力。

因此,苏联虽然向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却并没有真正帮助他们建立一支现代化、有效率的军队。

苏联更倾向于通过“拖而不决”的方式保持局势的长期僵持,这样既可以牵制住美国的力量,也能继续通过军售从阿拉伯国家那里获取经济利益。

事实上,苏联对阿拉伯国家的援助充满了条件和限制,很多时候更像是为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利益服务,而不是单纯地帮助阿拉伯国家。

希望与失望

1973年,阿拉伯国家再次联合起来对抗以色列,这就是所谓的“赎罪日战争”或“十月战争”。这一次,埃及和叙利亚联合发动了一场出其不意的进攻,以色列起初确实吃了亏,但随后迅速调整策略,最终在美国的援助下稳住了局面。

苏联在这次战争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向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并且不断向埃及和叙利亚输送物资。但战争的结果依然是阿拉伯国家没能彻底击败以色列,虽然一度占据了主动,但很快就被反击得节节败退。

苏联的援助虽然帮助阿拉伯国家打破了以色列的初期防线,但却没能在关键时刻提供足够的支持,尤其是在后勤和空中支援方面,苏联的行动迟缓,使得阿拉伯国家失去了宝贵的战机。

2 阅读:641
评论列表
  • 2024-11-09 17:02

    “扶不起的阿斗”?你怎么能这么说阿拉伯人呢,他们明明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不可雕的朽木……😁

  • 2024-11-10 11:34

    其根本原因是这些阿拉伯国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靠天靠地靠苏联就没有想过世上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