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人”冲上热搜,堪称新型智力缺陷,看完快把我逼疯了

情感共鸣社 2024-12-11 17:15:08

文| 娱妮啵啵

编辑| 娱妮啵啵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

你是否曾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明明说得清清楚楚,对方却像听不懂人话一样反复追问?

或者你问A还是B,他却回答“是的”?

最近,一个新词“预制人”在网络上爆红,引发了人们对当代社会思维方式的深度讨论。

想象一下,你正在和同事讨论一个重要项目。

你详细解释了计划的每一步,却发现对方似乎完全没听进去。

问的问题都是你刚刚已经回答过的。

又或者,你向领导请示工作安排,得到的却是模棱两可的答复,让你更加困惑。

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是否让你感到沮丧和无奈?

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正是“预制人”现象的缩影。

它让我们不禁开始思考: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失去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是否正在成为一群思维固化、行为模式僵硬的“预制人”?

新型词汇“预制人”

最近,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校园运动会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

视频中,接力赛已经来到了相当焦灼又关键的环节。

一名身穿黑衣的男生为了赢得比赛正全速前进,眼看就要冲线。

就连旁边的观赛人员都看得紧张到不行,没曾想一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闯进跑道。

这对于正在冲刺的黑衣男生可谓是猝不及防。

说是意料之外可又在意料之中,两人相撞,前面的努力直接泡汤。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位志愿者竟然连一句道歉都没有,就若无其事地离开了现场。

这段视频一经上传便快速传播,网友们的讨论更是络绎不绝。

大家都很不解,身为志愿者为何会在比赛的关键时刻突然闯进赛道。

更好奇为什么要突然变道,挡在了参赛选手前面。

当然最不解的还是,为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失误却连一句道歉都没有。

甚至脸上没有一丝歉意,潇洒离去。

有网友评论说:“这位志愿者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完全不符合常理。”

还有人说:“这种人是不是脑子里缺根筋?怎么会做出这种事?”

正是这起看似荒诞的校园意外,引发了人们对一个更广泛社会现象的讨论——“预制人”。

这个词最近在网上爆红,指的是那些思维僵化、行为模式固定、缺乏基本常识和社交技能的人。

他们就像预制菜一样,思维还没有“解冻”,与他们交流仿佛在和“人机”对话。

知名社交平台上,一个名为“和听不懂话的人沟通是什么体验”的话题引发热议,浏览量高达1亿多。

众多网友纷纷分享了自己遇到“预制人”的经历,既好笑又无奈。

想象一下,你正在和一位“预制人”朋友聊天。

你发现他们仿佛装备了某种神秘的选择性接收器。

当你有事找他时,他们仿佛人间蒸发,消息石沉大海。

可一旦你闲来无事随口一问,他们却秒回得比闪电还快。

这种反差,让人不禁怀疑自己是否不小心闯入了某个平行宇宙。

更让人抓狂的是,当你真的有重要事情需要讨论时,“预制人”却仿佛开启了某种自动回复模式。

无论你如何苦口婆心地解释,他们总是答非所问,只顾自顾自地表达,对你的问题视而不见。

这种交流体验,就像是在对着一面墙说话,徒增无力感和挫败感。

有时候,你不得不怀疑“预制人”是否患有某种选择性失明症。

比如,当你急需帮助,请他们帮忙拿个伞时,他们却仿佛陷入了某种循环模式。

“在哪个门口?啥颜色的伞?”这个问题被重复了三遍。

让人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小心按了某个复读机按钮。

而当你终于回答了问题,他们却突然转移话题,开始讨论会议室的座位问题。

这种跳跃性思维,足以让任何正常人怀疑人生。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即使你明确告诉他们会议室只有4个凳子。

他们还是会天真地问能否坐下7个人。

这种不顾基本逻辑的提问,让人不禁怀疑“预制人”是否生活在一个物理法则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与“预制人”交流,就像是在玩一场没有规则的文字游戏。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应。

也许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也许是重复到令人发指的问题。

这种体验,既让人哭笑不得,又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

一位网友分享自己让同事帮忙打印文件,相当明确是说了是黑白双面打印两份。

没曾想这位同事反问没彩色打印机如何是好,并且最令人窒息的是还相当“热心”。

问打印单面还是双面,详细到要几份。

可实际上这位网友早在一开始就说的明明白白。

另一位网友吐槽,自己询问领导明天几点过去接他。

没想到他的回答是“明天吧”,搞得人有脾气却发不出。

我又问“送什么口味的月饼”,他说“要送的”。

说实话碰见这样的人还能继续沟通,属实是考验忍耐力和底线。

还有网友讲述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经历。

“拍了漂亮的天空照分享在朋友圈,有人问我天这么亮?”

“我说是下午7点拍的。他又问你们那儿现在才7点?我解释说现在已经快凌晨1点了。”

“结果他又重复了一遍天这么亮?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解释了。”

这些看似搞笑的日常对话,实际上反映了“预制人”的典型特征。

不光阅读理解能力差,需要反复解释才能明白简单信息。

还经常答非所问,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让人恼火和无语。

除此之外,他们还缺乏基本逻辑思维能力,拒绝动脑思考。

固守己见,难以接受新的观点和信息,社交技能更是几乎为零,不懂得换位思考。

那么,“预制人”是如何产生的呢?

快速的生活节奏让不少网友都对快速获取信息习以为常,逐渐将思考抛之脑后。

很多人只是浮于表面地接收信息,而不去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

长期下去,思维能力更是走向丧失。

这使得很多人养成了浅尝辄止的习惯,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

社交媒体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预制人”的产生。

人们习惯了在网上快速浏览和点赞,而不是进行深度交流和思考。

这种浅层次的社交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能力。

此外,教育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让很多人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思考和探索。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那么,面对“预制人”,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保持耐心和同理心是相当必要的。

虽然与“预制人”沟通可能会让人感到沮丧。

但我们要理解,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和思维方式都不同。

保持耐心,尝试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与“预制人”交流时,尽量不要用比较模棱两可和有些抽象的词汇,将表达趋于直白。

如果必要的话,可以使用图片或示例来辅助说明。

当然也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帮助他们摆脱“预制人”的标签。

在日常交流中,可以适当地抛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他们思考。

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缓慢,但长期坚持可能会帮助他们改善思维方式。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自省,防止自己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预制人”。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主动去了解新的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与其抱怨身边的‘预制人’,不如反思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

毕竟,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像'预制人'。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改进。”

事实上,“预制人”现象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很多人为了适应环境。

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思考,变成一个个“预制好”的零件。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个人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如此看来,改变“预制人”现象,需要从教育、工作环境、社会氛围等多个方面入手。

我们需要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允许犯错、鼓励创新的环境。

而不是要求员工只做一个听话的执行者。

在社会层面,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尊重多元思想、鼓励理性讨论的氛围。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起校园运动会意外,或许那位志愿者并非有意妨碍比赛。

而是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及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

这正是“预制人”的一个典型特征: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无法预见自己行为的影响。

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不要让自己成为那个“预制人”。

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理性、包容、充满活力的社会。

0 阅读:6

情感共鸣社

简介:情感共鸣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