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胎儿已经停育了,为什么还要生下来?
在医院的走廊里,一个等候检查的孕妇忍不住低声和旁边的丈夫议论,手里紧攥着自己的检查结果单。
医生都说大概率是畸形,这家人怎么还敢赌?
丈夫摇了摇头,表示不理解。
这种看似无法两全的选择,光听就让人难以决断,但对于薛晓芳一家来说,这一次选择却决定了他们接下来几年有些沉重的生活轨迹。
产检迟到的9个月:胎儿早已停育2个月薛晓芳是山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主妇,她总觉得,怀胎十月不是什么新鲜事,头胎生得健康顺利,二胎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她不信产检,“就像走个过场,没必要大张旗鼓地花钱折腾。
两个月去医院检查一次,这已经是她的“足够重视”。
随着时间推移,薛晓芳的肚子渐渐大了起来。
她心里对二胎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听村里好几个人说,“这胎可能是个儿子”。
眼看着预产期近了,她才慢吞吞跑去医院检查。
不曾想,检查结果却如晴天霹雳:胎儿其实已经停育两个月,羊水严重不足,心率更是不稳。
医生的语气非常沉重,建议立刻终止妊娠,“再拖下去,对你也可能有危险。
消息传回家,全家人都愣住了。
一向对怀孕不上心的薛晓芳这回也慌了。
怎么会这样?
我一向身体好好地,之前胎动也有,这不可能啊!
医生反复解释,胎儿停育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问题是情况已经很严重了。
而这个时候进行干预,需要极大的风险。
执意生产:面对医生忠告,这家人为何坚持将孩子生下?
尽管医生已经说清楚了风险,他们一家还是选择了“赌一把”。
全家的长辈里,都有着一股浓烈的观念:头胎是女儿,如果二胎是儿子,那就是传家的希望。
这一执念让薛晓芳和丈夫都没办法彻底放弃,“也许孩子生下来能有一线生机”,丈夫这样安慰她。
剖腹产手术那天,薛晓芳躺在手术台上,听着外头家人低声祈祷的声音,心里忐忑不已。
当产房里传出孩子的第一声啼哭,薛晓芳热泪盈眶。
她忙不迭地问医生:“孩子是不是没事了?
然而医生的表情很严肃:“孩子现在情况不稳定,身体上有些异常,得立刻送去新生儿科观察。
守在科室外面的那个晚上,薛晓芳一家几乎没合眼,好在检查结果显示孩子的基本生命体征还算平稳。
这个孩子被取名为薛浩毅,寓意坚强勇敢。
虽然医生一再提醒他们后续需要密切观察,但一家人依然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这个孩子总算挺过来了。
昂贵代价:孩子耳聋的诊断和家庭无奈的补救之路带着满怀期待的心情迎回浩毅后,薛晓芳一家才逐渐发现了问题。
他的反应慢得让人着急,尤其是在声音方面,喊他名字、拍手,他都像“没听见”。
起初家里人觉得可能是因为他早产发育慢,长大点就好了,但等到孩子两岁多了,仍没开口,才意识到不对劲。
多次辗转检查后,答案终于捅破了他们的侥幸心理:双耳极重度耳聋。
“我们两口子身体好好的,大闺女也没事,咋就二胎有问题?
薛晓芳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还问医生是不是当初手术或者治疗出了什么差错。
医生告诉他们,孩子的问题很可能与胎儿早期的发育环境有关,母体的情况也起了重要作用。
因此,产检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已有的异常,还可以及时修正一些可控的风险,减少悲剧发生。
面对孩子的耳聋,医生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人工耳蜗植入,但这是一场“烧钱”的漫长战役。
光手术费就要30万,后续的康复训练费用可能还要数十万,对于这样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简直是个无底洞。
穷尽了一切办法求助,薛晓芳两口子甚至不得不在网上发帖求助社会资金。
好在无数好心人的帮助下,手术终于得以进行,浩毅第一次听到了声音。
反思背后:产检究竟能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到什么程度?
从浩毅出生到康复,这个家庭付出了太多代价,而简单的“产检”二字也成了他们最刻骨铭心的教训。
要是当初能早点重视检查,早点发现,就不一定会是今天这样了。
薛晓芳对身边每个怀孕的朋友都会反复劝告:“钱可以慢慢挣,医生的话还是要听的。
其实,薛晓芳并不是个例。
在许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守旧观念根深蒂固的家庭里,产检常常被轻视,甚至被误解为是一种“浪费”。
更有些家庭明明知道潜在风险,只为了某些观念上的执念而选择放弃科学建议。
这些抉择背后的代价,往往是决定性的。
结尾:看似简单的产检,实际上不仅是发现问题、规避风险,更是一场对生命的敬重和负责。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做了最好的选择,也许会少些遗憾和付出。
薛晓芳一家人的经历虽然令人唏嘘,但也许能够给更多人提个醒。
在关乎生命的路上,科学不仅是一种工具,更可能是一盏指引方向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