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与小米SU7高速车祸:三人殒命,为何公众反应截然不同?

余晨说 2025-04-05 16:57:31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一辆白色小米SU7高速撞上水泥桩,燃起熊熊大火。

三名年轻的生命,就此定格。

这起惨剧迅速引爆网络,矛头直指小米的智能驾驶系统、车辆安全设计以及激进的营销策略。

仅仅一年前,几乎相同的悲剧也曾上演。

一辆问界M7在山西高速追尾养护车,同样造成三人遇难。

可当时的舆论风波,却远不及小米事故这般猛烈。

为何两起如此相似的事件,会引发截然不同的公众反应?

让我们先回顾这两起事故。

2024年4月,问界M7以115km/h的速度撞上养护车。

家属质疑AEB系统失效、隐藏式门把手打不开、电池起火等问题。

官方回应称,事故原因是超速和养护车占道作业,车辆本身无质量缺陷。

博世也澄清其智驾系统并未搭载于该车型。

最终,这场风波逐渐平息。

一年后,小米SU7以116km/h的速度撞上隔离带。

事故视频中,熊熊烈火令人触目惊心。

家属的质疑再次指向智能驾驶系统、车门设计以及电池安全。

小米官方公布数据,试图解释事故原因,但公众的质疑声浪却愈演愈烈。

为何公众反应如此不同?

小米SU7事故发生后,舆论迅速发酵,质疑主要集中在小米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夜间高速行驶的安全性、纯视觉方案的可靠性以及激光雷达的缺失。

此外,小米宣传的“夜间120km/h刹停”与现实情况的巨大落差,也加剧了公众的质疑。

相比之下,问界M7事故的舆论则主要集中在AEB功能的技术局限性,而非整个智能驾驶系统。

此外,博世与华为的技术背书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舆论压力。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2024年,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公众对技术的容错率较高。

而到2025年,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公众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此外,小米作为跨界造车的“顶流”,其高关注度和高销量也放大了事故的影响。

公众将这起事故视为“互联网造车狂飙的代价”,对小米的质疑也上升到了对整个新势力造车模式的反思。

技术层面,两起事故都暴露出电动汽车电池安全的隐患。

高速碰撞下,三元锂电池起火的风险不容忽视。

这并非小米一家独有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关于车门无法打开的质疑,在问界M7事故中,官方解释是碰撞变形导致车门无法解锁。

小米SU7事故中,也存在类似的质疑。

高速碰撞导致的车辆变形,即使是燃油车,也可能出现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

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查才能确定具体原因。

小米SU7事故中,NOA系统在碰撞前1秒发出警报,并在2秒前开始减速。

在116km/h的高速下,这2秒的反应时间相当于60米的距离。

对于一个没有激光雷达的纯视觉方案来说,这在夜间高速公路上并非不合理的距离。

近年来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过度宣传,导致部分公众对智能驾驶的功能产生了过高的期望。

一些人将L2级的辅助驾驶系统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从而放松了警惕,最终酿成悲剧。

从人类驾驶到自动驾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智能驾驶”的概念和L2到L5的等级划分,正是为了区分不同阶段的技术水平。

驾驶员需要对不同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有清晰的认知,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两起事故后,问界和小米都采取了改进措施。

问界在新车型中强制配备ADS高阶智驾,并优化了碰撞解锁逻辑。

小米则宣布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并调整了NOA的宣传策略。

这些改进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如何保障车企数据的公开透明?

如何规范智能驾驶技术的宣传,避免误导消费者?

如何制定更完善的行业标准,填补L2与L3之间的灰色地带?

正如一位问界车祸的家属所言:“他们告诉我们技术能救命,却没说技术也有‘保质期’。

”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而不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在智能驾驶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让技术与生命同行,避免悲剧再次上演?

我们该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之间的关系?

又该如何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智能驾驶技术,避免对技术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0 阅读:25
余晨说

余晨说

余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