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那情感的纽带究竟因何而生?是血脉的奥秘,还是行为习性的相似?又或许是成长环境的塑造?自幼遵循父母生活模式,在精心营造的教育氛围中成长,是否会更加亲近?是枝裕和通过这部作品引领我们深入思索这一问题。
情感纽带之问
城市与乡村的教育方式,以及追求成功的高产阶层与享受当下的低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探讨的视角。良多,是现代城市高产阶级的代表,他努力奋斗,追求社会地位,家庭和睦,居住环境高档大气。
斋木雄大则是低产阶级的代表,他在三四线城市经营一家电器店,生意仅能勉强维持生活,其口头禅是 “明天能做的事情绝不放在今天做”。他的家庭住址就在工作场所的二楼,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像个大小孩般整天与孩子们疯玩在一起。
成功与幸福之辨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方式。虽本质上无高下之分,但从一般人定义的成功角度来看,无疑良多是成功的,他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当年抱错孩子的护士在法庭上明确表示,正是因为看到良多一家在社会地位上如此成功,心生嫉妒,才故意抱错孩子。良多刚得知消息时,想着如何把两个孩子都换到自己身边,他始终认为自己是社会的胜利者,能够为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好的条件。
然而成功就一定意味着幸福吗?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长环境,就一定能让孩子茁壮成长吗?未必。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聪明乖巧的庆多来到斋木雄大的电器店生活,慢慢适应了新环境,与新的弟弟妹妹打成一片。而与良多有血缘关系的亲生孩子琉晴,却始终不肯开口叫良多和绿妈妈,他想去放风筝,甚至离家出走回到雄大一家,他始终认为在城市的家并非真正有爸爸妈妈的那个家。
角色缺失之思
这让我们反思其中的原因。孩子是一面镜子,他们的喜怒哀乐直率地表达,适应就是适应,不适应便会反叛。那么,造成琉晴不能适应庆多一家的背后原因是父亲母亲角色的缺失。
就本片而言,母亲在电影中已发挥了教育方面的最大作用。她们温柔、耐心,作为家庭主妇,在抚养孩子上已用尽最大心力。比如绿妈妈,她悉心照顾着一家,而斋木雄大的妻子加利虽平日兼职工作,但对孩子的教育也从不缺席。
那么,教育方面的缺失只可能是父亲的角色。良多工作忙碌,具有高度的职业精神,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别人无法代替。因此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他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独立完成一切事,不与孩子共同泡澡,在游乐场上保持严肃,督促孩子弹钢琴。电影开场,他就表达了对庆多性格的不满,认为庆多竞争心太弱,不像他那样极致地追求胜利。实际上,这样的观念正是他人生观的反映,他总是焦虑未来,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想让孩子成为人上人。
教育方式之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了孩子最大的陪伴,只不过这样的陪伴是控制的、严肃的,带有高级知识分子式的、教育性意味强的陪伴。
而斋木雄大是一个关注当下的人,他不对未来思索太多,只是陪着孩子一起玩,一起在小小的浴缸里泡澡,维修孩子坏掉的玩具,一起开心就好。也许他在社会上的工作并不称职,但他把父亲这份工作做到了极致。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具有野性,却也十分快乐。
这两种教育方式,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对错。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斋木雄大式的快乐教育方式。也许单纯质朴的孩子就喜欢在快快乐乐的游戏中成长。有时候父母过于望子成龙,给孩子太多规划,强加太多兴趣爱好,对孩子来说,他们并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