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3》:正午阳光的“至暗时刻”

粽眼观天 2022-09-01 14:12:46

两个多月前,我曾经发了一条微博:

看了一点#欢乐颂3#的新预告,有种很不好的感觉。

正午阳光的新都市现实主义,可千万不要来个三连扑啊。#相逢时节# #欢迎光临#

那时候我只是看了一个预告片,但却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我希望我这种感受是不准确的,内心却又非常笃定确实是那样。

现在来看,不仅我的感觉完全正确,并且《欢乐颂3》“扑”的程度还远超我的预计,几乎是全方位的垮塌。

我能做出这样的预言并不奇怪。今年年初的《相逢时节》就让正午阳光的电视剧口碑遭遇了“滑铁卢”,我也为这部剧写了长评。那时候我基本确信我把握住了正午阳光的某种“阿喀琉斯之踵”,但我又想,“欢乐颂”这毕竟是正午阳光第一梯队的IP,加上阿耐有了《相逢时节》的经验/教训,应该总会体现出一些进步吧?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目前,《欢乐颂3》作为正午阳光史上“扑街”最惨的剧集应该可以稳坐第一位了。这个问题值得好好地“盘一盘”。

《欢乐颂3》播放到4集的时候,我写了如下评论:

《欢乐颂》能火,关键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剧集内容本身产生了共振。剧集直面当时的社会矛盾,不掩饰不矫情,鞭辟入里。而现在的第三部。从人设上对之前的五美做了搅拌重组,却没有让人物更立体化,反而显得混乱和悬浮。张佳宁从《青年医生》开始,演的一直是那种娇憨的角色,赵宝刚是把她当下一个王珞丹来培养的。在3里面成了成熟的酒店客户经理,大龄剩女,说实话有点撑不起。杨采钰江疏影演的都是大美女,高知角色,从人设上显得重合,然后一个神秘的像谍战人员,另一个还能动用跟踪等手段,这俩不是走错了片场?还有一开始就是色狼偷拍,MMA等桥段。感觉阿耐是努力靠近当下年轻人的关注焦点、社会热点。但问题是,这些东西能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剧情、人物服务?然后李浩菲那个角色又遇到了一样的樊胜美家庭。这个,就有点审美疲劳了。还有,这次她们住的房子,是顺应了当下影视剧的习惯吗?那一尘不染的劲儿,极简主义的风格。记得欢乐颂1拍的时候请兰晓龙去看过,兰晓龙在房间里转了一圈说你们这个戏能成,因为我光看现场脑子里就有故事了。1里面樊胜美邱莹莹关雎尔那个房间,布置的很生活,很地气,一看就像是沪漂住的房间。但现在呢?总之,文艺作品要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这个要求很简单。但做到是不容易的。才放了4集,再看看吧。

这里有人纠正我说,张佳宁演过很多角色,并不是只有娇憨。当然,我可能是《知否》中的如兰滤镜太重了。毕竟去年她还在《乔家的儿女》中演过完全不同类型的角色。我只是觉得让她来演“大龄剩女”,有点好钢没用到刀刃上?

看了几集,又忍不住写道:

看到11集没忍住,再吐个槽。杨采钰作为事实的第一女主,第九集才将她的真实背景和动机展示出来,而这一季才33集。江疏影的发小,一个搞笑中二人物,是不是这类现在比较受欢迎?可窦骁刚演的良辰好景还是霸道总裁啊。张佳宁的那个前任,更是个完全让人弄不懂动机和由来的。感觉欢乐颂1,2里面的老谭、小包总、奇点、王柏川太“正常”了,阿耐写这些正面男主写烦了,所以放飞了。然后,这部剧的语言风格非常奇怪,就一开始李浩菲和张慧雯隔着门吵架那一段,口头语、书面语夹杂着网络用语一块儿蹦出来,别提多别扭了。还有,几乎大多数情节都是靠对话来推动的,这是染上了《突围》的毛病?记得《欢乐颂》1里面展示王柏川创业跑生意的不易,就一个细节,一个人跑到饭店外面在墙根儿偷偷吐了,就展示出来了。还有2/3的剧情,但我觉得这个故事,都来不及展开的样子。

而等大结局的时候,我写道:

看到最后五分钟,我才发觉:我这是追了一个超长的预告片??然后就是佩服自己:我居然追下来了?!!接着是膜拜:这是阿耐啊阿耐啊阿耐啊。。。我无法说服自己这是正午阳光的作品,正午阳光的品质,金牌作者阿耐作为编剧。我只能认为这是一个超长版的预告片,所有的看点都集中在最后五分钟。。

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我的不满。而这种不满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我,并随着剧集的发展愈演愈烈。

这种感受不要说在正午阳光的剧,在其他都市类剧集中都很少出现,不是说没有比它差的,而是说这样的公司,这样的投入,这样的班底,出来这样的结果,绝对可以算是事故了。

然后,针对网络上的热点,我也做了一些评议,尤其是网上最热的,有点“喧宾夺主”的关于“道德圣母”何悯鸿和“人间清醒”余初晖的问题,我写了如下的评论:

何悯鸿在剧本中是一个“麻烦制造者”,或者说推动剧情的工具。她的所有性格人设都是围绕这个来的。这个角色功能设置有点点像《欢乐颂》1,2中的曲筱绡。但问题是,曲筱绡是富家女,何悯鸿是个普通的小康家庭,这个人设在现实中并不是不可能存在,但问题在于,这个人设从头至尾没有体现出任何变化,那么她是如何走到如今这一步的?编剧阿耐在1,2部中成功塑造了五美的形象,需要注意的是,当初有不少观众是很讨厌曲筱绡的,一方面是性格任性,刁钻,嘴上不饶人,另一方面不断制造麻烦把身边的人拖入危机。但问题是,曲筱绡引发或者制造矛盾从来不是凭空来的,她都是在深刻把握住身边人的关系本质以及需求的基础上去引爆矛盾。这样做的用处有两个,一个是减少各种因为表面的人情世故而造成的对无辜者的实质性伤害以及默许和放纵,压缩人际关系中的虚耗。二是在其中为自己,身边朋友、家人获取利益。所以当初有人对曲筱绡恨的咬牙切齿,但也有一些人说我身边的富家子弟就是这样,因为一切以利益为出发点,不被面子人情这些东西所绊脚,效率第一。通俗的讲就是“富人思维”。而何悯鸿这个人物(其实我不太想称她为“人物”,因为其充其量就是一个“人设”),大概是阿耐吸取了这些年西方愈演愈烈的“白左”、“圣母”等现象,加上国产剧目前“白莲花”泛滥,所以刻意打造出这么一个“反面人设”,来成为麻烦制造机。可是问题在于,第一,如果这个人设一如始终,那么她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早就遭受过无数次的“打击”和“教训”,不可能“保持本色”到现在。第二,编剧阿耐的价值观我在《相逢时节》的剧评中称之为“新保守主义”,简单地说她是站在改开以来若干年靠自己努力而成功实现阶层跨越的新富阶层立场。在《欢乐颂1》那个年代,恰恰是这个阶层最后的好时光,所以当初也有人批评《欢乐颂》中的精英主义立场,但大多数还是被剧情吸引了,因为作品至少部分触及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思维和行事差异,在这点上,至少是客观反映了现实。而问题在于,只反映问题,不给解法观众是不会满意的,更重要的是,2016之后的中国越来越走向阶层固化和矛盾激化,因此《欢乐颂》这样主打阶层差距却不给合理解法的剧,除了戳痛观众之外,就无法给予更多的情绪价值,其他的都是精英自己的游戏,关我们什么事呢?所以《欢乐颂2》口碑下滑是必然的。而《欢乐颂3》的问题在于,阿耐把这个问题的实质指向了阶层(圈层内部)虚伪的道德说教和虚耗,所以设置了何悯鸿和余初晖这两个一反一正完全对立的角色,而这种脸谱化的设置一不能加强戏剧感染力显得悬浮,二又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片中余初晖的种种“快意恩仇”、“手起刀落”,正像很多观众指出的,是对她的同阶层和近阶层才会如此。如果高了一个阶层,她的反馈完全就是另外一副模样,这不由得让人把她的逻辑归入“欺软怕硬”的那一类。更重要的是,阿耐的这种商战中的当面锣对面鼓的逻辑,并不适用于普通的市民或者中产阶层,因为这些阶层很少有“缓冲垫”或者“保底”,一旦PK失败就是掉落,所以“快意恩仇”这种降维逻辑往往并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结果通常是两败俱伤。所以,何悯鸿的“圣母”或者道德教化逻辑虽然并不可取,但并不适宜更多的批判,因为电视剧是给大多数人看的,如果平民阶层的道德教化所带来的缓冲意味都要被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取代,那么更高阶层只会更加的不把人间疾苦放在眼里,而将其当作“必要的代价”或“愚蠢的咎由自取”。而余初晖的同阶层PK其实换一个字就是“卷”。当你一个人在卷,其他人圣母的时候,这是策略优势。如果所有人都在卷,那就是内卷,是大家都熟悉的剧情。

关于这一点,有些人同意有些人反驳。从网络弹幕里,可以看到余初晖的大量支持者,以及对何悯鸿的口诛笔伐。

首先我认为,这样大可不必,因为这两个人物是编剧为某种戏剧效果刻意打造的,却因为笔力不逮或内心倾向问题,写失真了,走形了。

这两个人物是那种典型的纸片人设,从头到尾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即便体现出某些“成长”也非常可疑。尤其是余初晖,其“怼天怼地”和“人间清醒”的本事让一部分观众大呼过瘾,但细一推敲,却大多难以成立,其背后是非常明显的“爽剧逻辑”。比如她“施展计谋”去新公司应聘和向老东家争取利益的桥段,略有职场经历的都能看出其浮夸和编造的痕迹,幼稚的让人忍俊不禁。编剧却似乎还嫌不够,居然编出如下这种卡通动漫式的场景:

对于一部号称现实主义的剧集来说,这可谓是灾难性的。

其次,很多人认为,现在的生活过得艰难,原因是生活中的“余初晖”太少,“何悯鸿”太多,对这点我持不同看法。我之前已经说过,如果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都能靠“怼”解决,那事情还真简单。比如最近流行的“00后整顿职场”话题,有人说当年90后也被寄予这样的希望,却最终“然并卵”。而00后为什么能刮起这么一股风(至少表面上),并不是因为00后比90后80后有更多的技巧,也不是“性格飒爽”,根本原因就像杨天真在职场综艺上说的那样,“谈判的底气是我不怕失去”。

正因为00后有父母的财富积累,以及大部分还没有背上房贷之类的重负,有翻盘的底气。否则,职场轧过你的时候,连个声都不会有。

至于余初晖的“快意恩仇”,首先我已经指出了这背后的爽剧逻辑。其次,“快意恩仇”即便能生效,大部分也是对同阶层和近阶层而言。对于高阶层,其实根本就不怕“怼”,在你眼里的“狠”可能像只大狼狗,而在高阶层眼里可能只是泰迪。

那么问题在于,阿耐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人物呢?我已经指出,她奉行的价值观是改开以来新富阶层的“新保守主义”。而某种程度上,这些正在我们的生活中“黯然失色”。

我之前就说过,正午阳光的当代现实主义题材过于依赖阿耐,是一个“阿喀琉斯之踵”。这从《欢乐颂》1-3的演变逻辑就能看出来。《欢乐颂1》曾掀起收视热潮和社会大讨论,但它只是提出了问题,揭示了矛盾,并没有给出“答案”或自己的看法,所以《欢乐颂1》的创作团队其实是有点“狡猾”的(此处cue孔笙导演)。

而到了第二部,在编导试图给出一些自己的理解和处理的时候,观众不满意了。我已经在数篇文章中指出过,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没有“标准答案”,大家都是在摸索,所以安全的做法就是走一些“套路”,比如大女主,白莲花,甜宠等等。

而“头铁”一些的,可能另辟蹊径。这里面新丽传媒和正午阳光是两种路径的代表。新丽传媒一直在试图用各种方式“突破”当代现实题材在“伦理”和“大众世俗观念”层面的“桎梏”和“束缚”,比如《大丈夫》《小丈夫》《我的前半生》等等,而《精英律师》中的男一号和女一号甚至整部剧就没有正经谈过恋爱,你敢信?

而正午阳光则是不断引爆一个又一个“争议话题”,从《欢乐颂》的“原生家庭”、“富人思维”到《都挺好》的“重男轻女”、“代际矛盾”,《乔家的儿女》的“失败者叙事”,再到《相逢时节》的“新保守主义”,再到《欢乐颂3》的女性议题,“当代魏璎珞”余初晖的“怼文化”等等。

但这些东西都不能给我们具体勾勒出一个期望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轮廓。有的观众在网上回复我说,编剧没有义务给出答案。我说,是的,但你至少要给出你的看法,而不是“蹭热点”或者“假装解决问题”。

而今我们面临的情况,比《欢乐颂》火爆的那个年代更为复杂,连阿耐所为之撑腰的“新保守主义”群体,都要为自己的财富缩水和阶级滑落殚精竭虑,更不要说普罗大众了。

而这种时候,更需要的是群策群力,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身边的人合作,努力实践,建立共识。至于电视剧本身的出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得到阶段性成果以前,恐怕是不会有实质性进展的。所以正午阳光的“至暗时刻”,恐怕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0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