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合氯化铝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原理
聚合氯化铝(PAC)是一种高效的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在污水处理中,其主要作用原理包括电荷中和与吸附架桥。
从电荷中和角度来看,污水中的悬浮颗粒通常带有负电荷。聚合氯化铝在水中水解后会产生多种水解产物,这些水解产物带有正电荷。当PAC投入污水中时,正电荷的水解产物会与带负电的悬浮颗粒相互吸引,中和颗粒表面的电荷,从而降低颗粒间的静电斥力。随着静电斥力的降低,颗粒之间更容易相互靠近。
吸附架桥作用则是PAC的另一个关键作用机制。聚合氯化铝水解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线性结构,其分子链上有大量的活性基团。这些聚合物可以通过活性基团吸附在多个悬浮颗粒表面,在颗粒之间形成一种“架桥”的结构。通过这种架桥作用,众多的悬浮颗粒可以被连接在一起,形成较大的絮体。这些絮体在重力作用下更容易沉淀,从而实现污水中悬浮物的去除。而且,这种吸附架桥作用不仅可以针对单一类型的悬浮颗粒,对于不同性质的颗粒,只要其表面能够与PAC的水解产物发生吸附作用,都可以被架桥连接起来。
二、影响聚合氯化铝作用效果的因素
1. 污水的 pH 值
pH值对聚合氯化铝的水解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的pH值条件下,PAC的水解产物形式不同。在酸性条件下,PAC的水解可能受到一定抑制,水解产物主要以低聚合度的形式存在,其正电荷密度相对较低,对污水中悬浮颗粒的电荷中和能力较弱。当pH值处于中性附近时,PAC能够充分水解,产生大量具有合适聚合度和正电荷密度的水解产物,此时对污水中悬浮物的去除效果较好。而在碱性过强的环境中,PAC可能会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不仅浪费药剂,还可能导致处理后的水中铝含量超标。
2. 污水的温度
温度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絮体的形成与沉降过程。在较低温度下,PAC的水解反应速率会减慢,这意味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同时,低温会使污水的黏度增加,絮体的沉降速度减慢。在高温环境下,虽然水解反应速率加快,但也可能导致絮体结构疏松,不易沉降。而且,高温可能会使一些微生物在污水中活性增强,产生新的溶解性有机物等,影响PAC的处理效果。
3. 污水中杂质的性质和浓度
污水中杂质的性质包括颗粒的大小、表面电荷密度、亲水性等。如果污水中的悬浮颗粒粒径较小且均匀,需要更多的PAC来实现有效的电荷中和和吸附架桥,因为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需要更多的药剂来覆盖其表面。对于表面电荷密度高的颗粒,需要更高剂量的PAC来进行电荷中和。如果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有机物可能会与PAC的水解产物发生络合反应,影响其对悬浮颗粒的作用效果。当污水中杂质浓度较高时,需要相应增加PAC的投加量,但过高的投加量可能会导致二次污染,如水中残留铝离子过多等问题。
三、聚合氯化铝在污水处理中的使用条件
1. pH值的控制
对于大多数污水,将pH值调节至6 - 8之间较为适宜。在此pH范围内,聚合氯化铝能够充分发挥其电荷中和和吸附架桥的作用。可以通过投加酸碱调节剂来实现pH值的控制,如使用硫酸或氢氧化钠等。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成本和对后续处理工艺的影响。如果污水中含有对酸碱敏感的物质,需要更加谨慎地调节pH值。
2. 投加量的确定
投加量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一般可以采用烧杯搅拌试验的方法,在不同的PAC投加量下观察污水的处理效果,如絮体的形成情况、沉降速度、上清液的透明度等。在确定投加量时,需要考虑污水的水质波动情况。对于水质较为稳定的污水,可以根据长期的运行经验来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投加量范围。但对于水质变化较大的污水,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试验来调整投加量。同时,投加量还需要与污水处理的目标相结合,如果只是初步处理,投加量可以适当减少,如果要求较高的出水水质,则可能需要增加投加量。
3. 搅拌条件
在投加聚合氯化铝时,适当的搅拌是必要的。搅拌可以使PAC均匀地分散在污水中,促进其与悬浮颗粒的接触。在投加初期,可以采用快速搅拌,速度一般在100 - 150转/分钟,搅拌时间约为1 - 2分钟,这样可以使PAC迅速与污水混合。之后,可以采用慢速搅拌,速度约为20 - 40转/分钟,搅拌时间3 -5分钟,这有利于絮体的形成和生长。但过度搅拌,尤其是在絮体形成后,可能会破坏絮体结构,导致处理效果下降。
4. 与其他药剂的协同使用
在某些情况下,聚合氯化铝可以与其他药剂协同使用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例如,与聚丙烯酰胺(PAM)联合使用。PAM是一种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其具有很强的吸附架桥能力。在PAC初步对污水中的悬浮颗粒进行电荷中和和部分架桥后,投加PAM可以进一步增强絮体的大小和强度,提高沉降速度。两者的协同使用可以在减少PAC投加量的同时,提高处理效率。此外,还可以根据污水的具体情况,与氧化剂、酸碱调节剂等其他药剂配合使用,以实现更好的污水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