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莺
2024年8月27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湖北江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3281,简称“江瀚新材”)发布《关于解除专利权转让合同的公告》。
公告显示,2024年2月29日,江瀚新材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简称“化学所”)签订了《专利权转让合同》,双方约定以6,000万元人民币购买《一种用于加成型硅橡胶的含硼增粘剂及其制备方法》等四件发明专利的专利权。
当时在签订合同时,江瀚新材与化学所对江瀚新材应用标的技术生产产品的销售有过安排。并称该安排是江瀚新材评估该交易能否在预期时间内收回投资的重要前提。
但目前在确认前述销售安排已无法实现后,江瀚新材认为该交易的可行性发生了变化, 无法确保在预期时间内收回投资,遂向化学所提出解除《专利权转让合同》, 并经协商一致在2024年8月26日签订《解除协议》。
企业专利观察(PRIP)在今年3月25日和3月31日的接连两篇文章《中科院6000万卖出4件专利的“运营”思考》、《"中科院4件专利卖出6000万"的后续,上市公司回应了》中,对这笔交易,进行了跟踪连续报道。
主要质疑点有两方面,一是专利交易单价很高,是否符合常规评估;二是上市公司买专利的目的还不太明确。
首先,对于第一点,4件专利6000万,意味着每件专利的售价高达1,500万元。但是从中科院系统对外公布的一些专利许可结果来比,单个专利的转让价格在10万元到114万元不等。
此外,从美国专利交易的价格来看,美国专利防御组织AST(Allied Security Trust,安全信托联盟)的报告显示,其每批的平均收购价格为86,778美元。而美国知名的几笔大型专利交易收购,平均下来每件专利约为50万美元,这已经是很高的了。
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江瀚新材以每件平均1500万元收购中科院的专利,但是其又表示如果没有充足合理的解释,恐怕很多人都会发出类似的质疑。
其次,本案之所以会引发更大的质疑,主要是因为江瀚新材对耗资6000万购买的4件专利,到底会带来哪些好处,当事人有点讳莫如深,并不清楚。
例如,江瀚新材在一份公告的末尾对此次交易的行为,提到了两段话。总结来看,就是买来的技术是小规模应用,当前市场需求有限,预计不会对未来几年业绩造成重大影响。
简言之,上市公司花费巨资,似乎买了一个并不怎么会用的专利和技术。
对于这一系列的收购,当事方之一的江瀚新材在公告和回复投资者提问时,一些回复上,现在来看,似乎也存在着前后矛盾的地方。
例如,针对投资者提问,是否会对公司业绩有影响时,以及该决定的做出是否经过管理层谨慎和严密的思考等,都做出了回答。
然而江瀚新材的回复,似乎是打起来太极,让人感觉似乎说了点啥,但又似乎啥也没说。
这里江瀚新材在回复中用了一个比喻,以飞机和汽车作为参照,认为普通人都会购买汽车,但是很少有人购买飞机,原因就是性能过剩而价格昂贵。我们尝试着翻译过来就是,中科院的四件专利虽然很好,但是都属于高端局,曲高和寡那种,对于江瀚新材这种企业,更现实的是这能代表其技术水平的提升。
这种回复,同样意味着其实在交易之前,江瀚新材应该就知道这四件专利未来的归宿和命运。
因此,无论是江瀚新材在公告中对四件专利的评估,还是在答复投资者疑问时,其核心都是表达,在与中科院签署许可协议时,是非常清楚这些专利的买入是很难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回报的,更像是未来有关的技术。
但是,这一观点与此次江瀚新材最新公告中提到的,双方签订许可合同时,对涉案专利的评估却出现了相互冲突的认定。
然而,江瀚新材在最新的披露中,提到当时在签订合同时,对于购买专利涉及技术的生产销售有过安排,并认为该安排是在评估该交易能够在预期时间内收回投资为前提的。但是在确认目前无法实现该预期后,才提出终止许可合同的说辞,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这些自相矛盾的内容,也反映出证券监管机构对于上市公司的治理还需要投入更大精力,从而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实际上,对于江瀚新材这家上市公司来说,6000万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数据。
根据财务数据显示,江瀚新材2020年的净利润是3.1亿元,2022年的净利润是10.19亿,2023年1-9月的净利润是5.35亿元。也就是2022年到达高点之后,2023年的销售其实已经出现了30%以上的下滑,财务状况是趋紧的。
看啥不是啥
搞笑滑稽之极了,中科院贩卖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