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心灵愈站|儿子沉迷手机拒绝上学心理专家:非暴力沟通提高孩子自我效能感

见微直播 2025-04-01 10:11:18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手机已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然而,它在带来便捷与娱乐的同时,也悄然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 “隐形杀手”。闪电新闻 3 月 28 日曝光的一则事件,宛如一记重锤,狠狠砸在社会大众的心间,将青少年手机成瘾引发的家庭危机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故事的主角,本是众人眼中前途无量的 “清北苗子”,天赋异禀,成绩斐然,仿佛一颗正在升起的学术新星。可谁能料到,初中三年至高一第一学期这段关键时光,手机游戏如恶魔般缠上了他。上网课期间,他彻底沉沦,课堂成了游戏的战场,作业被抛到九霄云外,大好的学习时光在虚拟世界中白白流逝。

老师和父母心急如焚,严厉的批评如雨点般落下。但这些苦口婆心不仅未能让他回头,反而在他心中种下了怨恨的种子。孩子开始频繁请假,拒绝上学,以极端的方式对抗父母。更令人震惊的是,为了能肆意玩手机,他竟逼迫父母下跪认错,还要求父母写下不再管束自己的保证书。如此忤逆之举,让父亲瞬间被愤怒与绝望淹没,最终因心梗紧急送医,整个家庭瞬间支离破碎,陷入无尽的黑暗深渊。

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人们在震惊之余,不禁深思: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原本光芒万丈的孩子,在手机的诱惑下彻底迷失了自我?这场家庭悲剧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亟待解决的教育与心理问题?

面对如此棘手的困境,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心理咨询师陈金霞老师凭借丰富的经验,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三点建议,为深陷痛苦深渊的家庭带来了一丝曙光。

科学研究表明,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其前额叶发育相较于同龄人会迟缓 20%。前额叶肩负着理性思考与情绪调节的重任,一旦发育受阻,孩子便极易陷入情绪失控的旋涡。在与沉迷手机的孩子沟通时,采用非暴力沟通方法至关重要。许多家长在焦虑之下,习惯用指责、辱骂等暴力语言试图让孩子改正,结果却适得其反,加剧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非暴力沟通强调父母应先真诚地表达自身感受,而非直接指责孩子的行为。比如,不要脱口而出 “你整天就知道玩手机,太让我失望了”,不妨换种说法:“宝贝,看到你长时间玩手机,妈妈 / 爸爸特别担心你的视力和学习,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种充满理解与关爱的表达方式,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心,从而愿意敞开心扉,与父母展开对话。就像邻居家的孩子小辉,曾经也沉迷手机,妈妈改变沟通方式后,小辉逐渐愿意和妈妈交流游戏中的感受,妈妈顺势引导,小辉开始主动减少游戏时间。

沉迷手机的孩子,内心往往充斥着焦虑、烦躁、叛逆等复杂情绪。家长此时的关键任务,便是要拥有接纳孩子情绪的胸怀。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当情绪濒临失控边缘时,家长若能率先稳住自己的情绪,以平和、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内心的 “坚冰” 才会逐渐消融。

当孩子因被禁止玩手机而大发雷霆时,家长切忌针锋相对,不妨轻声说道:“妈妈 / 爸爸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不能玩手机让你不开心了,先别着急,我们坐下来,好好聊聊你的想法。”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真切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他们才更有可能静下心来,倾听父母的声音。比如同事家的孩子晓妍,有次因为被没收手机大闹一场,同事没有发火,而是耐心倾听,晓妍情绪平复后,主动说出了自己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同事便和她一起制定规则,晓妍渐渐不再过度依赖手机。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与信念。陈金霞老师指出,引导孩子从小事着手,逐步积累成功经验,提升自我效能感,是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关键所在。对于沉迷手机的孩子,家长可以鼓励他们从每天按时完成一项作业、主动帮忙做一件家务等小事做起。每当孩子顺利完成,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随着孩子在一件件小事中收获成就感,他们会逐渐重拾自信,意识到自身具备做好诸多事情的能力,进而减少对手机虚拟世界的依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与现实生活中。例如小区里的小宇,起初对学习毫无兴趣,家长从让他每天整理自己的书桌开始,每次完成都大力夸赞,小宇慢慢找回信心,主动要求参加学习小组,成绩也逐步提升。

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为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孩子沉迷手机,绝非孤立的个体现象,背后折射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在教育引导方面的短板与不足。家长们需要深刻反思,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陪伴与理解;学校应重新审视,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子产品方面,是否做到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社会各界也需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网络

2 阅读:38
见微直播

见微直播

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