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一个,一个背井离乡的老头,抱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一跃而下,跳到汨罗江中。
据说因为那天是五月五号,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这一天改名为端午。
而那个老头,就是屈原。
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丹阳,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长大后屈原成为了楚国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早期他受楚怀王的信任,一直在朝中担任要职。一心要改革图志,恢复他心目中那个强大的楚国。
后来屈原一心主张变法,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严治各种违法乱纪不尊国法之事。对外他力主联齐抗秦。
然而,他的一系列行为也直接侵害到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最终也像历史上大多数改革家一样,遭到楚国贵族的排挤和诋毁,先后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从此一生再未回过故乡。
《屈原列传·渔父》中,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知道后悲愤交加,留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词《九章·惜往日》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中。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传说屈原跳江的那一天就是五月五号,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设立节日,俗称为端午节。
但实际上你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实屈原小时候也会过端午。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早在晋董勋《问礼俗》称:五月俗称恶月。”意思是说五月为凶月,是端午赖以建立的文化基础,古时候的人对于月亮有很多研究。这样,在此日吃粽子、赛龙舟、插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从夏朝开始古人就有了对于天象的观察,并诞生了历法的概念,我国依次出现过夏历、商历和周历,夏历中已经有了对于节气的划分。夏商周时期在临近夏天的时候有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至节”,在此日要进行各种驱虫、洒扫、祛暑等传统的习俗,来迎接夏天的到来。到了西周时期,吴越等地区又融入了以“龙”为代表的图腾祭祀活动,就有了龙舟竞渡以及粽子的习俗,当时的粽子是龙舟竞渡的时候用来投食江里的蛟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