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成年人来点少儿教育

娱乐硬糖 2024-05-31 22:00:36

作者|刘小土

编辑|李春晖

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这是人生的次序。把成人看作孩子,把孩子看作成人,这是泼天的富贵。

前一个观点出自卢梭著名的教育小说《爱弥儿》,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原则。后一个是短视频从业者陈凯(化名)总结出来的创作经验,也是他们团队的致富经。“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现在整个儿童赛道的致富经。”

万分遗憾,他是对的。放眼短视频,成年网红的思想越来越滑向幼童化,TA们用宝宝碗、打小奶嗝、搞嗲子文学,毫无顾忌地求宠、歇斯底里地撒娇,再为此吵得不亦乐乎。而那些稚气未脱的小孩哥、小孩姐,却在疯狂输出世间哲理、人生金句,指导大人们如何过好这一生,成为无数成年粉丝追捧的互联网嘴替、电子心理医生。

硬糖君也念过几天大学,于是试图用“童年的消逝”解释这种现象,结果被陈凯毫不犹豫地打断:“之前别人采访我,没聊几句就把尼尔·波兹曼请出来,话里话外就是流量裹挟、资本作恶,说得人家小孩很惨似的。他们是网红,挣得比你们多、过得比你们好,瞎操什么心。”

在他看来,天底下那么多小孩,也不是花钱就能捧出网红,还得家长、粉丝、品牌都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完成这场集体大共创。“小孩乐意,家长乐意,粉丝也乐意,完了你一旁观者不乐意,离谱不是。”

“这是我的心理医生”

“舒适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不需要道歉,我只需要平衡”“费劲得到的人就会珍惜,如果是一次性的话,人们根本就不会在乎”“别让不好意思耽误了你”……这些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被年轻朋友用来治疗精神内耗的金句,皆出自新晋网红小孩“宝力龟龟”之口。

粉丝也叫她“牛姐”。今年4月,牛姐在短视频里虔诚发问,“自己穿帽衫为什么像个大耳朵矮人,显得很忠诚,像谢夫涅。”最初,只有小部分粉丝被如此童趣的形容逗乐,这条作品并未大范围传播。但当音乐人王博将此改编为洗脑神曲《我有一个帽衫》,一个互联网热梗出现了。

越来越多网友点开牛姐的账号,表扬她极具想象力的语言表达,感叹这小孩就是天生的诗人。短短一周,这位小孩姐就成功涨粉170多万,火成了母婴赛道的新顶流。最难得的一点还是:牛姐的粉丝量至今仍在稳定增长。

据陈凯介绍,为了避免流量固化,平台会根据热门内容给相应账号资源倾斜。“博主的作品接得住,一波流的粉丝才能固定下来,转化成商业价值。红利期一般只有两三周,内容跟不上很快就糊掉了。”

牛姐的优势正在于,她的往期视频很经得起新粉考古,其中有大量让成年人听完舒坦的金句。其中数据飙涨的一条是:牛姐为了能让自己看清,故意把贴纸反着贴,并解释“花自己的钱,就是让自己高兴”。在这条内容的评论区,不少网友分享自己为取悦别人受的苦,调侃“这是生了个心理医生”“被小姑娘点化了”。

整体来看,牛姐围绕亲密关系、交友之道、生活观点展开的金句输出型视频,数据表现明显比记录日常的要好。这些作品很容易被粉丝搬运到社交媒体,带动新一轮的出圈传播。

“小孩说大人话”,是儿童网红共享的成名路径。麦冬和石榴(童年终结者)、冯悟空、二小妹等儿童网红,都是凭借语出惊人的名场面一飞冲天,以成年人“互联网嘴替”的身份立足网红江湖。比如冯悟空,据说是身上散发出一种“不管他人死活”的松弛感,被粉丝盘成了电子心理医生。

陈凯告诉硬糖君,新一批小孩哥、小孩姐的崛起,真正打开了少儿短视频的创作思路。“以前儿童网红是根据颜值、气质分配资源的,够萌够可爱或是够有个性才有关注。现在他们说点金句就红了,这让很多普通小孩有了成名机会。”

这也让更多家长生出了自家孩子也能当网红的信心。他们鼓励小孩做短视频,还自掏腰包找营销团队包装炒作。“我们对接过一个客户,小孩长相平平,也不擅长出镜。架不住家长人傻钱多,找专业编剧写脚本,疯狂砸钱投流,现在涨了几万粉丝,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告别萌娃时代,拥抱小孩姐(哥)

陈凯的公司主要做搞笑和母婴内容。他的经验是,搞笑内容的输出和消费都很稳定,什么火就整什么,能跟上互联网热梗、热点就行。而母婴看似简单,其实内容风口一直在变,非常考验创作者的洞察力。

他的团队已经做过两次内容方向的大调整。2014年,综艺《爸爸去哪儿》热播,顺道给短视频儿童内容添了一把火。“那会儿我刚开始做短视频,在美拍模仿石头、天天的搞笑场面,播放数据还挺好的。我发现网友对萌娃毫无抵抗力,开始试着找有孩子的人共创。”

通过代运营的方式,陈凯和一些母婴创作者达成合作。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视频更多是记录真实日常,展现小孩可爱的一面,给粉丝提供云养娃快感。“只捧红了一个混血宝宝,长得实在太漂亮了,堪称女娲毕设。长相普通的小孩没人看,还被网友追着叫丑娃娃,家长遭不住就要罢工,我也懒得耗费精力,就放弃了。”

更尴尬的是,小孩会长大,长着长着就没那么可爱了,热度直线下滑。时至今日,这仍是儿童短视频的一大困境。“好多博主都是签别人的孩子,合约期两三年,后面只能转型。要么就做图文博主,换个新孩子,再忽悠粉丝说是生了二胎、三胎。”

但随着抖音、快手成为主流短视频平台,母婴品类炙手可热,陈凯选择重回这条赛道。这一次,他发现人们追捧的不再是隔壁家的萌娃,而是人类满级小孩——在某项技能上拥有天赋,能够系统性输出观点,甚至游刃有余地混迹知识区。

号角最先在文娱战场吹响。小豆苗、嘎嘎灵、臻臻等网红凭借出色舞技斩获数百万粉丝,低龄创作者把音乐、美妆、科技等领域都卷了一遍,儿童网红进入百花齐放时代。

但这种局面没能维持多久。一方面,小学生教人化纯欲妆、学擦边动作博眼球等迷惑行为频上热搜,引发“垮掉一代”“童年已死”等负面舆论,平台开始加强监管,这就洗掉了一批创作者。

另一方面,那些曾被称作“少年神童”“天选之子(女)”的儿童知识网红,在长期的内容输出中难免有疏漏,面对剧本式创作的质疑,也就逐渐因粉丝祛魅而失去热度。

陈凯也曾去各地名校筛选好苗子,但整体成绩不及预期。“特别有实力的小孩,家长为之计深远,对互联网的仨瓜俩枣不感兴趣。”人类满级小孩是个好人设,但也注定具有极高的门槛和局限性。

去年,陈凯发现小孩哥、小孩姐成为新的流量密码,火速开启新一轮的孵化。在他看来,这是打造儿童网红的最佳机会,“成本低,可操作性高,变现机会还多”。

最重要的是,相较于颜值、天赋这些稀缺资源,输出金句可简单多了。“尤其现在的小孩很健谈,比成年人还能说会道,又拥有强烈的表现欲,捧出小网红的概率极大。”

目前,陈凯团队仍采取广撒网模式,常年在社交媒体物色对象,尽可能地签约更多小孩哥(姐)。“三、五个月火一个都划算了。我们一般不签太久,这波红利其实是情绪红利,账号很难长久做下去,要用最快的速度变现。”

成人的救赎,情绪的生意

陈凯团队孵化的儿童网红共用一个编剧,这位编剧是脱口秀演员下岗再就业。在彻底转战幕后前,她也怀着网红梦拍过一阵子短视频。那时的她相信,自己擅长吐槽,迟早能在搞笑领域杀出生路。

谁曾想她等来的不是弯道超车,而是弯道翻车。“孔乙己的长衫”流行时,这位编剧写了个段子,大致是说老孔好歹是个主角,站着喝酒穿长衫,搁现在这叫松弛感。在座各位没混出成绩,怎么还怪上长衫了,这很不穿衣自由。

视频发出没多久,各路网友就涌进评论区、甚至私信开骂:“没有文化还抖机灵”“全世界就你人间清醒”“装什么大明白”。经此一劫,这位编剧才意识到:共鸣和冒犯只有一线之隔,一旦无法把握微妙尺度,就会被处以“爹味”的网络徒刑。

除非,讲述者是小孩。以往,经历足够多且足够成功的年长者,就有资格教人怎么过好这一生。但现在,这些既得利益者一概可以打为“爹味”。可年轻人还是焦虑、还是需要金句解千愁怎么办?这就是儿童网红崛起的契机。

小孩哥(姐)的年龄足够小,他们轻描淡写说出一些人生道理,也不会显得高高在上,反而能让网友产生搬运、转发的冲动。

陈凯的团队做过对比。他们让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小孩子说几乎相同的文案,前者的作品互动量寥寥无几,后者的作品则被推成了转发过万的小爆款。

除了如今的成年人不爱听劝,陈凯觉得金句型儿童网红的走红,还得益于互联网用户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至少短视频的文案,越是直接、爽快、粗暴、用户压根不用细想,越能流行好用。比如,绝绝子、太顶了这些词语很模糊,使用范围却很大。”

人们丧失了准确表达的能力,也就更需要互联网嘴替。这种情况下,就由小孩哥(姐)充当社会情绪的发声器,代替熟龄群体表态。因此,我们看到,牛姐、冯悟空、麦冬等儿童走红以后,他们的金句在社交媒体火速传开,被粉丝广泛用来吐槽、诉苦或撕逼。

当然,这些语录广为流传的同时,也会面临更严苛的审判。但陈凯告诉硬糖君,这并不会对儿童网红产生太多负面影响,哪怕粉丝知道是剧本,也还是愿意为小孩哥(姐)据理力争。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每天剧本剧本,给你(你孩子)一个剧本,你(孩子)都念不明白。

比成人宽松的舆论环境,也让儿童网红账号的变现更简单。“现在父母是小网红的打工人。小孩子只要对着镜头说话,爹妈得在直播间哼哧哼哧带货。一晚上卖个几万、几十万,小朋友的童年没被耽误,比我们精彩多了。”

刷刷小孩哥(姐)的短视频,大家伙不用通过艰难的学习和思考,就能掌握绝对的人生真理,果真是高性价比的消遣。想想明天又会有很多成年人过六一儿童节,硬糖君提议,不如把儿童节和劳动节对调,岂不两边都实至名归。

0 阅读:6

娱乐硬糖

简介:有温度的泛娱乐产业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