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科学中心娘子军:1930撑起半边天,背后原因不简单

雾隐青山崴 2025-03-25 16:33:21
19/30,乍一看,还以为是哪个考试的及格线,或者哪个折扣季的力度。但实际上,说的是一群“牧星人”团队里女性的占比。她们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干着一件听起来就高大上的事儿:照看天上的卫星,把那些“0”和“1”变成科学家能用的数据。

这事儿,说白了,就像是给宇宙打工。只不过,这群打工人,大部分是娘子军。这支队伍里,既有经验老道的“70后”,也有能独当一面的“80后”,更有战斗力爆表的“90后”。她们能通宵调试系统,也能相约逛街探店。你说,这算不算当代女性的“斜杠人生”?知道为啥这群女性能撑起中国空间科学卫星运控事业的半边天吗?不是因为她们是“女性”,而是因为她们足够专业、足够敬业。刘玉荣,这位“70后”大姐,参与过29个飞船和卫星项目。你想想,这得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反复调试?她甚至还亲历了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项目“双星计划”。这就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从蹒跚学步到意气风发,那份自豪感,估计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还记得“悟空”号发射的时候,怀柔基地周围全是工地,她们住在招待所,每天穿过脚手架和水泥堆去调试系统。这种情况,就好比在毛坯房里搞装修,既要忍受噪音和灰尘,还要保证质量和进度。这要是换成别人,估计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但是,这群“牧星人”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80后”胡晓彦,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被大家评价为“优秀随和,能量满满”。她啃下“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数据处理管理这块硬骨头,从“被任务推着走”变成“自己主动向前”。这种转变,就像是玩游戏,一开始是被任务逼着升级,后来发现自己竟然爱上了打怪升级的快感。记住:在一个团队里,氛围很重要。如果周围的人都在拼命努力,你就算想躺平,也会觉得不好意思。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90后”魏明月,加入团队仅仅3年,就成了业务骨干。她参与了“夸父一号”卫星、“澳门科学一号”卫星、中法天文卫星3颗空间科学卫星的数据处理任务。她把那些看上去杂乱无章的“0”和“1”,变成一张张一目了然的科学图像。这种操作相当于把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翻译成通俗易懂的“人话”。魏明月说,科学家对细节的执着让她印象深刻。在一次中法联合测试中,法方科学家要求一项参数保留6位小数,即便末尾是零也不得省略。这难道真的是“鸡蛋里挑骨头”吗?不是的。

科学研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是,这真的合理吗?工作强度这么大,压力这么大,她们难道就没有抱怨吗?当然有。但是,她们也懂得如何调节自己。魏明月会通过画国画,让自己短暂地抽离。胡晓彦和魏明月等人会一起去逛街,买点小饰品或好吃的。这就像是在高压锅里放气,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这群女性能把“牧星”这件事做得这么出色。她们不是超人,她们只是比别人更努力、更执着、更懂得平衡工作和生活。她们用实力证明,只要有专业能力和拼搏精神,就能突破自我。梦想无关性别,奋斗的光芒终将照亮每一片未知的星空。这话说得真好。但是,人真的是太难了。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努力工作,又要享受生活。这简直就是“平衡木”的终极形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