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教育”这两个字?
教育哲学家卡尔·亚斯贝尔斯说过一句话:
“教育的本质,在于一棵树撼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催生另外一朵云,一个灵魂启迪另外一个灵魂。”
换言之,父母对于孩子最好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替他们做所有的选择,或者是承担他们应该面对的挫折,而是要扮演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
有效的教育,就是能够通过自己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懂得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作为父母最明智的选择。
该让孩子面对与锻炼的时候,绝对不能大包大揽;该让孩子经历挫折与磨难的时候,绝对不能越俎代庖。
具体来说,父母最大的聪明,是舍得对孩子做两件事,愚蠢的父母则会反着来。
1舍得让孩子吃苦
在《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中有句话: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
因为太爱孩子,以及觉得自己吃的苦绝对不能让在孩子身上重蹈覆辙,于是对孩子产生了过度保护。
但是却忽略了在成长的路上孩子吃苦的重要性,那就是通过历练与挑战,让他获得成长。
父母只是孩子路上的引导者,如果从来都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反而给他们营造出一个“幸福窝”,看似当下无碍,实际上却不利于他们更好的成长。
看过郭晶晶育儿的一些报道。
虽然自己嫁入豪门,孩子从小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但是她从来都不溺爱孩子,而是舍得让他们吃苦。
她会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通过洗车挣零食,以及和父母一起下田插秧劳作,体验辛苦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那些在成长的路上能够吃苦的孩子,往往会在适度的挑战与失败中,一点点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自身坚韧的性格。
那些不舍得孩子吃苦的父母,无疑忽略了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在大包大揽、过度爱护之下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长大之后无法独立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请注意!
真正让孩子吃苦的意义,并不是给孩子身上强加一些没有意义的磨难,比如孩子酷热难耐故意不让他吹空调,明明可以搭乘公交快速回家,非要让他走路回家。
真正的吃苦,是来自人生路上面对的挑战与磨难,让孩子真正经历之后有所收获。
《人民日报》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吃读书的苦,以涵养内在修为;
吃劳动的苦,领悟生活的不易;
吃批评的苦,学会在挫折中成长;
吃失败的苦,明白成功非一蹴而就;
吃坚持的苦,明白持之以恒,方能致远。”
让孩子能够吃这些苦,才能真正磨炼自己的意志、塑造健全的人格以及拥有抗压的能力,让自己的人生闪闪发光。
2舍得夸奖、鼓励孩子
导演姜文有一次做客《十三邀》,被问道:
“你这么多年,遇到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姜文细想一下,说:
“这么多年和母亲的关系都处不好,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
作为中国最具个性的导演,也曾获奖无数,但是即便如此也有一些自卑,而且母亲带给自己的这种影响一直挥之不去。
姜文说,当年自己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到家,想着母亲肯定会夸奖鼓励自己一下。
没想到,母亲并没有开心的样子,甚至把录取通知书扔到一旁:
“你那衣服还没有洗呢,别给我聊这个。”
哪怕之后自己有钱了,给母亲买了房,也没有夸奖过自己,也没有多么高兴。
姜文的母亲总是会说别人的电影不错,但是对于姜文的电影直接就是一句:
不爱看。
说实话,孩子从小到大身上的存在感与价值感,大部分都是来自父母的鼓励与夸奖,甚至这也是孩子一生中最温暖的底色,支持着自己能够越走越远。
但是太多的父母吝啬夸奖、鼓励孩子,总是习惯用批评、否定的方式去对待,因为他们担心孩子从此会变得骄傲,不利于更好成长。
殊不知,一个孩子越是在成长的路上得不到父母的夸奖与鼓励,越会让自己少一些勇气与力量,甚至还会产生自我否定与怀疑,让自己人生路越走越窄。
心理学家詹姆斯说: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得到父母的夸奖与鼓励,会让他更有信心与力量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作为父母,想要好好夸奖、鼓励孩子,并不是说一些“你好聪明”、“你真棒”、“你真厉害”的泛泛之词,只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自大。
因为这些词语的背后,传递的是意思是:你有天赋,不需要努力就够了。
想要正确的夸奖、鼓励孩子,应该多夸他的努力;赞扬他的毅力、勇气;表扬孩子某个事情做得很好;夸奖孩子有创意也有认真态度等等。
这些都是成长型思维的夸奖与鼓励,会让孩子得到父母的肯定之后在这些事情上越做越好,也会慢慢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请记得,想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收获颇丰,一定要舍得对他们做以上两件事,这是作为父母最正确的引导,也是让他们拥有璀璨多姿、幸福美满人生的开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愿你能够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让孩子阳光自信、鹏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