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款新机发布之后,手机厂商需综合技术迭代、供应链管理、用户需求等多维度制定策略,以此来让发布的新机变得很好。
但是,不同的定位和不同的策略,导致新机之间的使用体验也变得与众不同,尤其是机身材质等方面更是等级划分明显。
不过有很多用户一直都不了解为什么手机厂商连中端手机都不舍得标配金属中框,又或者是部分厂商可以下放超声波指纹。
为了搞清楚这些方面的原因,近期的市场中有爆料者公布了成本解析,了解之后,感觉真的可以用“很真实”来进行形容。
据悉,手机厂商不愿意采用的主要原因还是成本,以金属中框来说,金属中框15美元,塑料中框6美元。
虽然有很多用户称,技术中框和塑料中框的定位并不大,但笔者想说的是,如果售卖的机型以百万计算,也就非常的恐怖了。
尤其是一些性价比新机,又或者是主攻线下手机市场中的新机,基本都在采用塑料中框,原因是这些机型的出货量都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金属中框需CNC精密加工,成本高但质感、散热和抗摔性更优,常见于高端机型;塑料中框通过注塑成型,成本低且轻量化,多用于千元机。
不过目前有部分厂商通过“金属质感涂层”或复合材质(如玻璃纤维+塑料)模拟金属外观,降低成本的同时维持中高端定位。
但不管怎么说,手机厂商不去采用的原因还是成本,这点超声波指纹解锁特性也是如此,目前虽然逐渐普及,但却很难进一步下放。
因为根据数据显示,3D超声波指纹4美元,普通光学指纹1美元,超声波模组成本约为光学指纹的4倍。
只不过厂商可通过规模化采购(如汇顶单点方案)或与供应链深度合作降低成本,具体只能说想标配,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
其实除了金属中框和超声波指纹解锁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元件,比如马达类型,这可是触感体验的隐形战场。
其中大尺寸X轴马达1.5美元,0809马达0.4美元,要知道X轴线性马达提供更细腻的振动反馈,而0809等转子马达成本低但响应迟缓,常见于入门机型。
虽然0809马达可以通过算法优化提升体验,但是硬件上的不足,想通过软件来正在的弥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了,触觉反馈对游戏、打字场景体验影响显著,已成为旗舰机“隐形配置”竞争点,但中低端用户对此敏感度较低,厂商可灵活取舍。
还有就是百万级出货量可大幅降低硬件单价(如金属中框从15美元降至12美元),但需提前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并承担库存风险。
而且以上还都是基础价格,比如金属中框不同工艺存在价格浮动;BOM仅硬件单价,产品侧ROI需要考量的东西更多。
这也意味着不同厂商采购价格存在差异,以上价格也只是参考,况且手机厂商往往也不会公布这种数据出炉。
只能希望以后各大厂商发布新机的时候,能够加强细节方面的表现,以此来让消费者的日常使用体验变得更好。
还有就是可以看出来,除了成本的控制,和产品定位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高端新机,基本都优先采用超声波指纹+金属中框+X轴马达组合,主打安全、质感和交互体验。
而中端手机市场基本都是混合配置,如超薄光学指纹+复合中框+0809马达,通过差异化卖点(如快充、影像)弥补硬件短板。
性价比市场则是极致压缩成本(塑料中框+短焦指纹),依赖渠道和规模效应盈利,以此来让产品的体验变得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产供应链技术突破,中端市场硬件配置有望进一步升级,推动行业从“参数竞争”转向“体验价值竞争”。
最后想说的是,根据提供的硬件BOM(物料清单)成本数据,结合当前手机行业技术趋势和供应链信息,可以很清晰看出厂商的策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表达的吗?欢迎回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