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雪暖阳·身心齐欢畅】压雪师薛宝林:一推一犁条条雪道平整又松软

沈阳晚报 2024-12-12 11:51:26

突、突、突……压雪车以30公里时速一寸寸爬上高陡的雪道,特殊的履带一节节向前滚动,车头的前铲不断将碾压了一整天不再松软的人造雪铲起,车顶的探照灯将光柱投射在不远处的雪面上。午夜,除了压雪车的声音,此刻沈阳东北亚国际滑雪场万籁俱寂,没有白日的喧哗。两台压雪车马不停蹄地在雪道上上下下推、犁,为雪场里的13条雪道“松筋骨”。当太阳再次升起,这里又将是平整、松软的高品质滑雪胜地。

压雪时,压雪师会用耳朵仔细分辨响动,以此判断爬犁进入雪面的深度。于是,机械的鸣奏成为午夜唯一的旋律、压雪师唯一的陪伴,“有时也困,尤其是一两点钟,困就下车吹吹冷风,冻一冻就精神了!”

薛宝林和他的“搭档”

为了“面度”,只能黑白颠倒

雪道经过日晒和雪板的碾压,会形成一定程度的融雪冰壳,坚硬不说还滑溜溜地,如果不及时打理,滑行的体验感会大打折扣。所以翻整雪道,是每个雪场每日必备的重要环节之一。

东北亚国际滑雪场分为日场和夜场两个游玩时段,为了给游客提供最佳的滑行体感,薛宝林所在的压雪组每天会对雪道进行两次翻整。第一次是在16时许开始,考虑到还有客流,这是一次简略的版本,工作大概持续1个小时。第二次是在夜场散场后的21时许,这一回则需要彻夜不停地翻雪、压雪了。

自雪场开板后,每天15时许,在白天补过觉的薛宝林会驾车来到雪场,开始黑白颠倒的压雪工作。“好的雪要有‘面度’,松软、回弹,雪面上不能有冰。”2013年,沈阳各大雪场雨后春笋般建设,有着丰富路桥工作经验的薛宝林经朋友介绍从老家吉林来到沈阳,“凯斯鲍尔牌压雪车是国际上比较主流的品牌,冬季奥运会用的就是这个品牌的压雪车。车前有前铲,能把雪推起来,车后面是有抓钩的雪犁,能够抓起5公分的雪层。”十几年的雪场压雪工作,为薛宝林积攒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开始推场地时只用前铲,待场地推平整后,再切换后面的雪犁工作。如果遇到降雨或升温天气,犁雪的深度也得随之调整,最少也有3公分深。”

东北亚国际雪场有30万平方米的雪面,每天有两台凯斯鲍尔同时作业,要将每一寸雪面都翻整齐当,薛宝林和同伴需要一刻不停地操作一整夜,直至雪道再次达到适合滑雪的状态。

时间长了,眼睛也像尺子一样

东北亚国际滑雪场有13条滑雪道,最高难度的雪道坡度为37.5度,全长1863米。“压雪前肯定先要了解雪场的情况。坡度越陡危险越大。压雪时雪面往往较滑,压雪车在雪道上爬上爬下容易侧滑甚至侧翻。”虽然薛宝林之前有丰富的铲车、钩车驾驶经验,可刚到雪场工作时也遇到过“危急时刻”,“一开始发生过侧滑,心里也怕,就握紧方向盘深呼吸,现在已经能跟雪坡友好相处了。”

相比于爬坡的危险,薛宝林说,给雪面“找平”要更难,“东北亚雪场每条雪道都很宽,压雪不仅仅要让雪面重新恢复松软,还得保证雪面在同一水平线上,像一条直线一样平顺。”可人的视线是有限的,保证少则几十米多则百米宽的雪道在每一个坡度上都是水平状态,难度可想而知,“经验很重要。”话虽如此,薛宝林也总结出了一套“找平”窍门,“每一次压完一条雪道我都会下车,从坡下往坡上看,时间长了,眼睛也像尺子一样。操作时,我会用雪车前铲的边缘作为参照物,让雪面尽量和边缘保持平行。”压雪真是个技术活儿。

薛宝林夜间工作场景

口碑与人气,擦亮城市冰雪品牌

在沈阳扎根十余年后,薛宝林已成为一名新沈阳人,在道义买了房子。去年,薛宝林一家都搬来了沈阳。

2024年夏天,东北亚国际雪场推出了云端草原项目,在雪道原址上,推出了滑草等时新体验,同样刺激满满。新项目加入后,薛宝林在夏天也有了营生,平整草皮、犁草,“现在雪场已经打开了知名度,远近闻名,游客络绎不绝,我们干起活来更有劲儿,心情也不一样了。”

“现在雪场都用人造雪,吉林、新疆、内蒙古那边也是人造雪,一是因为现在降雪量不够,二来天然雪融化得快、站不住,也没有人造雪的松软度。”“沈阳冬天很少有极寒天气,特别适合室外滑雪,不冷、舒适。”“压雪工作既要吃得了辛苦还要耐得住寂寞,挺考验人的,不过我挺喜欢,尤其是想到第二天游客们可以尽情地在松软的雪面上驰骋,我就感觉挺自豪!”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每年冬季,沈阳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保障市民、游客的冰雪体验,雪质好、服务优也不断擦亮着沈阳的冬季冰雪品牌,拉动冰雪经济节节攀升。仅东北亚国际滑雪场,每年就有四百余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为大家服务,薛宝林正是城市名片中的代表。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关彤

编辑 李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