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流经我国九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仅次于长江。之所以名叫黄河,是因为它的泥沙含量之高,每年有数亿吨泥沙随河水流入下游,使得河水呈现黄色。
这些泥沙既是黄河的财富,也是黄河的灾难。它们在下游的河道中不断沉积,使得河床逐年抬高,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河”、“悬河”。这种地上河不仅给防洪带来巨大的隐患,也给黄河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那么黄河的地上河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又该如何治理它?
一、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黄河地上河是指黄河下游的河道高于周围的地面,形成一种悬浮在地面上的河流。这种地上河,是由于黄河的泥沙输送和沉积造成的。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于黄河上游的黄土高原,这里的土壤松散,风蚀水蚀严重,每年有大量的泥沙随雨水流入黄河。
黄河中游的黄河三角洲,也是一个重要的泥沙来源,这里的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河岸易于崩塌,每年也有不少的泥沙进入黄河。黄河下游的河道,是一个平缓的平原,水流更加缓慢,泥沙的沉积速度大于输送速度,导致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地上河。
二、黄河地上河的高度变化黄河地上河的高度是指黄河下游的河道高于周围的地面的高度差,也就是河堤的高度,这个高度是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变化的。一般来说,黄河地上河的高度,随着河流的下游而逐渐增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年上升。
根据统计,黄河下游的河道,从明朝到清朝,平均每年抬高0.1米,清末的时候已经高出周围的地面12米左右。再到民国时期,由于人类的开发和干预,黄河下游的河道,开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05米,直到1948年河道的高度降到了8米左右。
之后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施了大规模的治河工程,黄河下游的河道,又开始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年上升0.1米,等到1998年,河道的高度又回到了12米左右。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加强了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黄河下游的河道,又开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2米,2021年,河道的高度降到了10米左右。
三、黄河地上河的影响和治理“地上悬河”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和挑战。一方面,黄河地上河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变迁,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它本身就像是一条活的历史博物馆,是一部流动的文化长卷,是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学者,来欣赏它的风光,探究奥秘,感受其魅力。
另一方面,黄河地上河也是一种巨大的安全隐患,它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和财产。由于河道的高度和宽度的不匹配,使得河水的流速和流量的变化,容易引发洪水和决堤。
再加上河道的高度和周围的地面的高度的差异,使得河水的渗漏和回灌,容易造成地下水的上升和盐碱化。还有河道的高度和周围的地面的高度的差异,使得河水的灌溉和排水,容易导致土地的沙化和荒漠化。
所以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和保护。不仅要从源头上减少泥沙的产生和输送,通过加强上游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减少风蚀水蚀,降低泥沙的含量,也要在中游和下游合理地调节和利用泥沙,通过建设水库、堰塞湖、分洪区等工程,增加泥沙的截留和沉淀,降低泥沙的输送。
在下游科学地疏浚和整治河道,通过开挖河槽、拓宽河道、加固河堤等工程,降低河床的高度和坡度,增加河道的容量和稳定性。更要在下游综合地改善和恢复生态,通过控制河水的渗漏和回灌、优化河水的灌溉和排水、增加河水的流量和水质等措施,减少地下水的上升和盐碱化,防止土地的沙化和荒漠化,提高河岸的绿化和美化。
结语“地上悬河”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自然现象,它既是黄河的骄傲,也是黄河的烦恼。既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的挑战。既是一种自然的奇观,也是一种人文的传奇。
我们应该用一颗敬畏的心,去欣赏它,去了解它,去保护它,去发展它。让黄河地上河告别“地上河”的称号,成为“地下河”的典范,成为“生态河”的模范,成为“文化河”的楷模。更要让黄河地上河,与我们的生活和发展,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共创未来。
一年下降14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