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4月,算是近几年美中博弈的高潮了。
为了赢得这场关税博弈,逼中国主动认输,特朗普可谓煞费苦心。
先是逼巴拿马交出港口和退出“一带一路”,然后又拿关税当武器,要约70国与中国脱钩。
为了达成目标,特朗普亲自披挂上阵,与日本就关税进行谈判。
虽然这次谈判没取得什么重大进展,但特朗普的施压行动仍未停止。
与中国脱钩?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特朗普政府已制定一项覆盖超过70个国家的贸易策略,试图在双边或多边的关税谈判中加入附加条款,要求这些国家“不得允许中国利用其领土规避美国关税”,
并“不得允许中资企业以建厂形式绕道出口”,甚至在部分场合还明确提出“减少对中国低价工业品的依赖”。
这项计划的设计者,正是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
据报道,他曾在4月6日的一场海湖庄园会议上正式向特朗普提交了这一设想。
而就在这一设想前,中国刚刚出台了针对美国34%“对等关税”的首轮反制措施。
贝森特希望借由新策略进一步切断中国在全球的经贸通道,配合特朗普政府谋求的“经济脱钩”战略布局。
此举被许多美国媒体解读为“冷战式经济铁幕”的开端。
德国之声援引知情人士称,虽然这一构想在白宫内部获得了越来越多共和党高官的支持,但外部不少人尤其一些经济专家对此不抱任何希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认为,特朗普时期美国早已摧毁了自己的国际信誉,各国难以相信白宫今天的承诺会在明天依然有效。
他警告称,即便特朗普提出的贸易优惠在短期内看似具有吸引力,若没有制度保障和可靠性,各国政府也难以基于这种“口头筹码”做出伤筋动骨的政策转向。
尤其是那些与中国供应链深度融合的国家,“要他们切断对中国的依赖,比让美国重建制造业还难”。
事实情况确实如此。
中国如今经济体量仅次于美国,全球国家与中国贸易者甚多,中国工厂生产的东西如当年的瓷器一样盛誉全球。
不仅物美价廉,还兼具实用性。
另一方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使得双边获利。
所以仅从贸易利益和各国的贸易结构上来说,很难与中国脱钩,若强行脱钩其本国经济将遭受严重损失。
短期内很难恢复过来,除非美国给与极大好处,但就历史而言,美国只有收割的份,哪有补贴的份,与日本签订《广场协议》的场景犹在眼前。
而这一次,特朗普选择与日本展开关税谈判,也是让人耐人寻味。
4月16日,特朗普亲自出面接待日代表团在华盛顿进行谈判。
事后,白宫高调宣称此次谈判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日本方面却在发布会上予以冷淡回应。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强调,双方只是“同意继续对话”,并未就关税本身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日本首相石破茂此前已多次重申,不会在经济主权上再次让步。
日本并不急于与美国敲定协议,其谨慎与冷静,与1980年代“广场协议”签署时的软弱姿态已有天壤之别。
更令人讽刺的是,特朗普政府原本意图通过与日本达成“脱钩协议”来为其余国家树立榜样,从而形成一种示范效应。
未曾想,日本却成了“带头说不”的国家之一。
此举不仅打乱了美国原有的谈判节奏,也暴露出所谓“全球联盟脱钩战略”在实际推进中的脆弱性。
各国反应
与此同时,各国的反应也是打了特朗普的脸。
《卫报》报道称,英国商务部长雷诺兹正在筹划访问中国,其办公室官员表态称,中英贸易接触至关重要,英国并无意“与中国脱钩”。
几乎同时,中国与越南联合发布声明,不仅重申将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海上分歧,还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
这一动作等同于越南对美国长期拉拢政策的直接否决,也宣告了美方在东南亚另一个关键盟友处的失利。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巴拿马虽然在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访问后宣布退出“一带一路”,但中巴之间贸易并没有改变,中国仍然是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数据显示,中国船只占据巴拿马运河通行量的20%以上,对巴拿马的经济贡献显而易见。
此外,中方在巴拿马已投入约50亿美元的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巴方一旦选择切断合作,自己亦将承担沉重代价。
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的“关税换站队”逻辑不仅缺乏实操基础,也暴露出其政策工具箱的空洞。
正如中国国内媒体分析指出,美国缺乏优质筹码,如今试图靠虚无的减税承诺强迫他国站队,终将收效甚微。
事实上,美国在4月2日高调宣布启动“对等关税”之后,仅仅过了9天就在4月11日不得不宣布暂停部分措施,实属被现实压力所迫。
中国则在4月10日明确宣布反制措施,加征125%的关税。
虽然美国也进行了加税,但实际上在加征34%关税后,中美两国已经开始脱钩。
不过脱钩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
一方面,东盟继续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另一方面,欧洲的态度比较暧昧也无任何与中国脱钩的意思,反而欧洲各国政要先后来中国。
所以中美脱钩对两国都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影响,但中国早有前瞻,已为中美脱钩预设了多元出口路径。
义乌商家近日接受法新社采访时指出,美国订单虽有波动,但整体生产排期依旧紧张。
毫无疑问,特朗普这一轮重启关税战与脱钩战略,并非一场短跑,而是一场中长期的结构性较量。
他试图用重压日本、拉拢盟友的方式打造“全球脱钩中国产业圈”,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全球没了美国的消费市场可能要短痛一下,但全球各国的消费市场上若没了中国制造,就很难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