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作伴,我不孤独襄州,一棵楝树的江畔告白

湖北日报视频 2025-03-30 07:40:51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鹏 通讯员 范小青

我是一棵野生楝树,因“独立寒江畔”而火爆网络,被网友称为“孤独的一棵树”。

我的家在千里汉江之滨,襄阳市襄州区汉江与唐白河的交汇处。

去年底,襄州区“一江两河(汉江、唐白河、小清河)”重大综合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全线完工,全长近11公里,总投资约15亿元,昔日杂草丛生的荒滩变身生态文化长廊、百姓的滨江会客厅。

滨江变美了,可起初我有些孤独——其他楝树伙计们整齐有序地聚集在一起,互相间隔仅几米,只有我孤零零斜倚江水,与最近的朋友也相隔百米之遥,每日只能与粼粼波光私语,将自己活成一幅孤独的画。

其实,我早已习惯孤独。汉江全长1577千米,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我在江岸生长了大约60年。此前,这里目之所及均是荒地。几十年间,就连人影我也没见过几个。见得最多的,只是江上往来的采砂船。

一年多前,推土机的轰鸣划破河畔的黎明,我开始颤抖。

“这里全部推平,铺上草坪和沙滩。”我和同类广泛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自知不是什么名贵树种。听到施工人员指着图纸这样讨论,我明白,与这片扎根六十载的河滩作别几成定局。

“这棵大树树形优美,枝繁叶茂,推倒太可惜了。”

“保留下来,也是保留周围居民的历史记忆。”

“它见证了江河水位变迁,是活的生态坐标啊。”

推土机距离我越来越近时,施工人员踩下了刹车。

“单独保留这棵树,要多花不少钱。”“绕开施工得多花时间,耽误工期怎么办。”“这棵树不是什么名贵物种,花钱花时间改图纸可不划算。”

大家展开激烈争论,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保留!树干外扩3米设保护圈,施工绕开。”一番激烈的争论后,施工方统一意见。

为了帮助我更好地存活,施工人员开始修改边坡地形,周边增加石子和绿植。“工期大概延长了两周,机械费和增加的绿植物料等费用,多了几万元钱。”施工人员谈到。

一条崭新的绿道从我身边蜿蜒而过,绿道内侧是一座小广场。

去年深秋,我身边已平坦开阔,还享受着“特殊待遇”:大家帮我修剪树枝,为我挂上“身份牌”,听说不久还会配上监控。

“从始至终,‘一江两河’项目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城市建设不是简单推到重来,而要学会留存、放大空间之美感、历史之底蕴,让市民在自然中诗意地栖居。”越来越多的人好奇我存在的原因,襄州区区长崔长领一遍遍讲述我的故事,“你看,现在这里多美、多热闹,我们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确实,因为我的存在,城市增添了诗意,人们多了一处释放压力、栖息心灵之地。春风拂来,水天一色,我摇曳着身姿,为络绎不绝的拍客定格完美瞬间。大自然的生命力,就滋长在在这人水相亲的画卷与遗世独立的倔强之中。

因为我的存在,城市多了美好回忆。我见证了时代变迁、城市焕新,更见证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刷新。如今的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彰显城市发展理念的新地标。

眼下,2025年的阳春三月,从清晨到日落,总有孩童在我身边嬉戏、恋人在我身边相约、朋友在我身边聚会;一拨拨市民、游客涌到江边来看我,围着我唱歌跳舞,品茶读诗,畅聊心事。

人们叫我“孤独的一棵树”。可现在,有江水作伴、市民作伴、人间烟火作伴,我不孤独。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