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京剧圈那点事儿,真是热闹得像赶集。
说句不好听的,一群人围着郭德纲唱京剧这事儿,吵得是不可开交。
有人说他糟蹋国粹,有人说他弘扬传统,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要我说啊,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背后门道多着呢。
郭德纲,犯了啥事?
要说郭德纲犯了啥事儿?
不就是跨界唱了个京剧嘛。
这事儿搁在普通人身上,顶多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可搁在郭德纲身上,那就不一样了。
毕竟他是德云社的班主,相声界的大腕儿,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这不,他带着新编京剧《济公传》一亮相,直接把长安大戏院的票卖空了,三分钟售罄,这速度,比抢演唱会门票还刺激。
可这边厢戏票卖得火热,那边厢就有人不乐意了。
一位京剧演员直接在直播间开炮,说郭德纲是“外行糟蹋国粹”。
这话一出,立马引爆了网络,48小时内阅读量就破了3亿。
你说这事儿闹的,郭德纲也没吭声,任凭外面吵得天翻地覆。
他心里到底咋想的,咱也不知道,但肯定不是啥都没想。
更搞笑的是,一边是郭德纲的京剧专场荧光棒摇曳如星海,另一边国家京剧院的演出,上座率却勉强过半。
这对比,简直是啪啪打脸啊。
你说同样是唱京剧,咋差距就这么大呢?
这事儿啊,还真得好好说道说道。
传统京剧,真不行了?
说句实话,传统京剧这些年确实有点“掉队”了。
不是说它不好,而是它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
现在是啥年代?
流量时代啊!
谁掌握了流量,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你看德云社,一年商演收入比传统院团高出十几倍,这说明啥?
说明人家会玩,会搞,知道怎么吸引观众。
再看看观众群体,郭德纲的京剧专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68%,其中四成还是第一次接触京剧。
这说明啥?
说明郭德纲的跨界,确实给京剧带来了新的观众,新的活力。
人家至少让年轻人知道了京剧是啥,愿意去了解京剧,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当然,有人会说,郭德纲的京剧不正宗,是“歪门邪道”。
可啥是正宗?
啥又是歪门邪道?
梅兰芳大师当年改良戏装,程砚秋创新水袖技法,不也被诟病吗?
艺术传承,本来就是在争议中前进的。
如果一成不变,固步自封,那才是真正的“掘墓人”。
谁说了算,谁说了对?
这场争议,本质上是艺术评判权的争夺战。
谁有资格评价京剧的好坏?
是那些老艺术家吗?
是那些专家学者吗?
还是那些观众?
我觉得,最终的评判权还是在观众手里。
北京人艺老艺术家蓝天野说过一句话:“观众是用脚投票的。
”观众喜欢看,愿意买票,那就是好戏。
当然,专业人士的意见也很重要,但不能唯专家论。
不能说只有十年功底才能上台,不能说只有科班出身才能唱京剧。
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而不是把门槛设得高高的,把人都拒之门外。
现在B站上有很多京剧UP主,用流行乐编曲传统唱段,单个视频播放量都能破千万。
这说明啥?
说明年轻人对京剧还是有兴趣的,只是需要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如果我们能把传统京剧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是不是就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呢?
7.2亿,吵出新路?
这场风波,最终在微博上形成了#传统艺术该不该破圈#的超级话题,阅读量达到了7.2亿次。
这说明啥?
说明大家都关心这个问题,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也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提醒,说我们在讨论郭德纲时,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传统艺术的当代话语体系。
文旅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京剧周边产品销售额增长了240%,其中七成消费者表示是通过综艺和短视频接触戏曲的。
还有数据显示,德云社京剧专场观众复购率只有12%,但有31%的购票者后续购买了其他院团的演出票。
这些数据说明啥?
说明郭德纲的跨界,确实给京剧带来了新的观众,新的市场。
他就像一个摆渡人,把一些对京剧一无所知的人,带到了京剧的彼岸。
至于这些人会不会留在彼岸,那就取决于京剧本身有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了。
其实啊,这场争论没啥坏处,反而能让大家重新审视京剧的现状,思考京剧的未来。
是固步自封,还是大胆创新?
是坚守传统,还是拥抱时代?
这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或许,只有在争论中,我们才能找到一条适合京剧发展的道路。
所以说,别光顾着骂郭德纲了,7.2亿的讨论量,说明京剧圈真该反思了!
反思一下,为啥年轻人不喜欢看京剧?
反思一下,京剧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
反思一下,如何让更多的人爱上京剧?
这才是最重要的。
京剧的未来,不在于守旧,而在于创新,在于拥抱一切可能。
只有这样,京剧才能真正地焕发新的生机,才能在新的时代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