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豆主要栽培模式与配套关键栽培技术

选酒司南 2024-01-12 10:55:46

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生产的主要产区之一,为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黑龙江省不断尝试和探索适用于本地区种植环境的大豆栽培模式,现已有垄三栽培模式、大豆覆膜栽培模式、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和保护性栽培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下面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的主要栽培模式,以及配套的关键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探讨,期望促进大豆生产向现代化、机械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垄三栽培模式与关键栽培技术

土壤深松技术

为提高大豆种植区域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使用农机深松土壤,深度达到25cm-30cm,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提升土层内的温度,促进大豆播种后的根系发育。试验田研究数据表明,采用土壤深松技术的地块与未采用深松技术的地块相比,耕层温度提高0.5℃左右,大豆提早成熟2d-3d。根据土壤深松部位的不同,可将深松技术分为以下三类:

全方位深松

对大豆种植地块的整个耕层进行深松,控制深松的深度,仅允许深耕到耕作层,不得超过50cm深度,避免造成耕作层下方的土层扰动。

垄沟深松

在大豆播种后,待出苗前对垄沟用深松铲深松,或者也可以在苗期深松垄沟。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小型“垄三”耕播机完成垄沟深松。

垄体深松

在整地过程中深松起垄,将秸秆还田的物料深翻到耕层内,对土壤精细耙茬,之后起垄。在推广机械化种植的背景下,采用“垄三”耕播机能够同步完成深松、播种和施肥的一体化作业。

化肥深施技术

利用大型耕播机进行分层施肥,同步施入种肥和底肥,施入深度控制在15cm-20cm,位于种子下方10cm-15cm的位置,避免因化肥靠近种子造成种子无法正常出苗。化肥深施技术能够提高化肥利用率10%以上,保持化肥持久的肥效,为大豆全生育周期生长提供肥料支持。分层施肥技术要点如下:对大豆田块测土配方施肥,每亩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的总量分别为2.5kg-3kg、8kg-10kg、4kg-5kg,配合施入微生物菌剂颗粒,每亩用量为1kg-2kg。第一层施肥施入到深5cm-7cm处,施肥量为总肥量的30%-40%;第二层施肥施入到深15cm-20cm处,施肥量为总肥量的60%-70%。

精量播种技术

在大豆播种期间利用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能够保证大豆出苗均匀,减少缺苗现象。在4月末至5月上旬播种,“垄三”栽培模式的标准垄宽为60cm-70cm,播种深度为3cm-5cm。在播种前检查精量播种机的作业状态,要求做到播种深度一致,播种后覆土镇压。在大垄上双行点播,行距控制在15cm-18cm,点播的穴距为16cm-20cm。在播种过程中合理控制每亩株数,一般在2万株-2.4万株左右。

大豆覆膜栽培模式与关键栽培技术

平播行间覆膜栽培模式

选种

根据大豆种植环境,选择中晚熟、抗倒伏、产量高、茎秆健壮的优质品种。

地膜

优选拉力强的地膜,要求地膜宽度在65cm-70cm之间,地膜厚度为0.01mm,确保地膜不易破碎,便于及时起膜,以免造成农业污染。

播种

①采用4膜8行覆膜播种机,苗带间距为65cm,利用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覆膜、镇压作业。

②播种方式为平行播种,种子与地膜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cm,且不超过5cm。

③在播种的同时配合进行分层深施肥,第一层施肥在地膜内、种子外侧下方的10cm处施入1/3肥料,第二层施肥在种子外侧下方5cm-7cm处施入2/3肥料。

覆膜

在覆膜时用覆膜播种机拉紧地膜,地膜上方适当压土,压土间距控制在8m-10m,膜的两边压土厚度不少于10cm,避免因大风天气直接刮起地膜;在大豆中耕期间,用起膜中耕机回收地膜,以确保大豆田内无残膜。

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黑龙江省低湿地区的大豆栽培,要求大豆田内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具备深松整地基础。该模式的关键栽培技术包括:

选种

覆膜栽培模式会降低苗期土壤的透气性,易发生大豆根部病害,所以需要优选适用于该模式的大豆品种,要求品种具有节间短、分枝性强、茎秆强、抗病害能力强的特点。

整地起垄

在秋季整地时起大垄,垄台宽度为90cm,间距为130cm。

播种

采用覆膜通用耕播机进行播种,将宽60cm的地膜覆在垄中央,苗带宽65cm,利用播种机一次性完成3垄6行播种,精确控制播种量,在膜外单行点播。

回收残膜

配合采用机械回收与人工回收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全面回收地膜,有效控制白色污染。

除草

该模式易出现草害,杂草生长较快,故此需采用安全性较高的除草剂进行除草,如宝收除草剂、金都尔除草剂、广灭灵除草剂、阔草清除草剂等。

保护性栽培模式与关键栽培技术

免耕少耕栽培模式

该模式以少耕或是免耕为主,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在地表上覆盖30%以上的秸秆和残茬,在培肥地力的同时,使土壤得到有效保护。由于是免耕播种,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该模式的关键栽培技术如下:

深松技术

通过深松能够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可以使犁底层被打破,雨水的渗入量随之增加,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损失随之减少。深松分为局部和全面两种方式,前者通常使用单柱式深松机,对土壤进行深松。作业时,土壤的含水量应当达到15%-22%之间,宽行作物的深松间隔控制在40cm-80cm,尽可能与当地大豆的种植行距相一致,深松的时间为播种前;后者选用倒V型深松机,要求土壤的含水量达到15%-22%左右,深松的深度控制在35cm-50cm之间,深松时间为秸秆处理后,按土壤条件,每隔2-4年开展一次全面深松即可。

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粉碎,另一种是整秆。采用粉碎还田的方式时,可以利用玉米联合收割机上自带的粉碎装置,处理玉米秸秆,如果秸秆的数量较多,应在还田后,用圆盘耙进行表土作业。整秆还田适用于冬季风大的地区,以人工的方式收获玉米后,不对秸秆做任何处理,使其直立于田间,大豆播种时,用播种机将秸秆撞到即可。

免耕少耕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可以利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相关作业,包括破茬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而少耕播种则应在播前用药剂拌种,并控制好播种量及播种深度,以确保种子的纯净度达标。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在保护性耕作模式中,病虫草害的防治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为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可将化学药剂作为主要的防治措施。除草剂可在播种前或出苗前施入土壤中,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适宜的药剂进行防治,要控制好浓度和用量,避免产生药害,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玉米原垄卡种大豆栽培模式

该模式可在保持玉米垄形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残余的肥料,在保墒增温的基础上,减少地表风蚀,除了能够节约生产成本之外,还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该模式的关键栽培技术如下:

全程机械化

在整地、施肥、起垄的基础上,以气吸式精量点播的方式播种,出苗前对田间进行封闭除草。当玉米长到5-6叶时,追施尿素,用量控制在120-150kg/hm2,待玉米成熟后及时收获。田间土壤水分比较大时,可将收获延迟到上冻之后,这样可以使田间保持良好的垄形,给卡种大豆提供有利条件。

残茬处理

在田间部分秸秆留设的高度为30cm-40cm的情况下,只要残茬不堵播种机,便可进行播种,由此能够使残茬全部留存于土壤中,有助于减少地表风蚀。秸秆残茬腐烂之后可以直接还田,土壤的养分随之增加,对大豆的生长非常有利。

确定垄形

在确定玉米垄距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卡种大豆的机具要求,播种机应当选用既能播种玉米,也能播种大豆的通用型农机具,如气吸式精量播种机。

播种与施肥

播种前对茬口全面清理,采取轻耙的方式,顺垄耙一遍,深度控制在5cm-6cm左右。为避免失墒,在干旱的春季,应随耙随播,并适当加大播种量,以10%-15%为宜,从而确保苗足。玉米种植期间残肥较高,卡种大豆时,只要施足磷钾肥即可,其中磷肥的施用量控制在130kg/hm2,钾肥的施用量以50kg/hm2为宜。

灭草

杂草会与幼苗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因此要在播种后及时灭草。可以采用化学药剂除草,效果较好的药剂有禾耐斯、广灭灵、塞克津等。施用时,要控制好浓度和剂量。需要注意的是,杂草较多的地块,不宜采用卡种模式。

田间管理

由于垄沟内的玉米残茬比较多,因此可在大豆尚未出苗时,对垄沟进行深松处理,并在苗期时中耕第一遍,封垄前中耕第三遍。

综上所述,栽培模式和配套栽培技术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黑龙江省要结合各地区种植条件采用适合的大豆栽培模式,转变传统平作、垄作的栽培模式,推广应用新型高效的栽培技术,推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从而通过实施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大豆产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