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6年前,一个新型的安乐死设备横空出世。
它就是Sarco Pod,其外形设计好像一个太空舱,内部也是科技感十足,因此也被称为“安乐死界的特斯拉”。
但是,这个设备一亮相就争议不断,以至于它迟迟没有真正在现实中应用过。而就在前两天,瑞士的一个名为“Last Resort”的组织宣布,该设备即将投入使用,时间就是未来的两三个月内。当然,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及使用者的信息都没有透露,只有在“结束”之后才能揭晓。这里要说一下,其实在瑞士有专门的协助安乐死组织,有两家较大的分别是Exit和 Dignitas。据统计显示,在2020年,就有大约1300人通过这两家组织永登极乐世界。但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是服用药物,人会在两到五分钟内入睡,然后陷入深度昏迷。相比与传统的方式,这个新型的设备就大不同了。无需任何药物,而是向太空舱内部注入氮气,在大约 30 秒内迅速将氧气含量从 21% 降至 0.05%。一旦吸入两次含氧量如此低的空气后,人就会开始感到迷失方向、动作不协调,并略感兴奋,然后失去意识。最后,在没有恐慌,也没有窒息感的情况下,平静的和这个世界告别。这一过程无需他人帮助,自己就能办到。只要按一下舱内的启动按钮就好,可谓“一键解脱”。不过,一旦按下,就没有了回头路,想要变卦根本不可能,所以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当然,想要使用这个设备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的。其中一项规定就是,年龄最低限制要50岁。并且,还要首先通过精神方面的评估,以确保有自我做出这一决定的能力。也就是说,必须要本人自愿才行。除此之外,在关上舱门之后,系统还会自动询问一些问题,比如你是谁、在哪里,以及是否知道按下按钮会发生什么。如果在此时反悔还来得及,舱门会自动打开。可要去意已决,系统就会说:请按下手边的按钮。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太空舱采用的是3D打印制造而成,并且,舱体本身是可生物降解的环保材料。同时,上面的舱体还可以从底部平台拆卸下来,这样就可以当作棺材使用。还有要说的就是,它非常轻便,可以带到任何地方。因此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做个“了结”,都没有问题。风花雪月、高山流水可任由自己挑选。试想一下,通过舱门上的玻璃窗,欣赏着自己喜欢的景色,挥手与亲朋做最后的告别,也是一种洒脱。那是谁发明的这个装置呢?原来它出自Philip Nitschke 之手,这个人也被戏称为“死亡博士”。早在1996年的时候,他就曾做过一个设备,利用笔记本电脑来“一键解愁”。只不过,当时使用的是传统的药物。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又去到了荷兰,在那里他与一位设计师朋友打造出了这个“太空舱”。也许你认为这个“太空舱”很简单,但其实他却在上面花了 12 年时间,耗资超过 65 万欧元。最后才有了这个版本,并已在鹿特丹的一个车间,用仪器进行了测试。目前,尚未在人体或动物身上进行过测试。这也情有可原,试问谁敢没事去体验啊?不过,虽然现实中不能,却可以使用VR眼镜来感受一下。据其介绍,现有版本还是有局限性,比如舱内尺寸有点儿小,只能容纳下一个人,并且身高也有限制,在1.73 米以下才行。而未来将有更大的设计版本,并还有双人的定制款。尽管其单个“太空舱”的价格高达15000 欧元,但是开篇所讲的瑞士“Last Resort”组织却表示,它们对使用者收费却非常便宜,每一次只要20欧元,也就是使用的氮气费用。不出意外,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激烈的争议。更何况,有关安乐死辩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家瑞士组织刚一宣布要投入使用这个“太空舱”,瞬间网友们就吵了起来。支持者认为这是人道主义的进步,给了那些痛苦不堪的人一个体面的选择。它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尤其是在生命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的时候。反对者则担心这种自助安乐死会被滥用,尤其是在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便捷”的结束方式,可能会让人们忽视了通过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来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如果简单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有人认为:自己的命自己做主。有的人则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可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这都让我们重新思考了生与死的意义。而细心的朋友也许会发现,在这个“太空舱”的底部印有一段话,那就是卡尔·萨根的名言:我们就是星星,我们是宇宙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不知道,大家对此会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