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于谦。从一个芝麻官到权倾朝野,又从救国英雄沦为阶下囚。
于谦的一生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
于谦为何会遭遇如此悲惨的结局?他的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
大胆直言,为民请命
于谦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永乐十九年公元年,岁的于谦考中进士,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明代的监察御史仅为正七品。虽是“芝麻官”,无出人朝堂正门的资格,非奏事不得至殿庭皇宫,却有着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权力。
于谦办的第一件大公差,就是外出巡按江西。他一到洪都今江西南昌,就有众多百姓向他下跪鸣冤喊屈。他深人调查,发现原来这些喊冤的百姓,多有亲属被当地官吏无辜打入大牢。于谦在惊讶之余决定为民请命,他大胆上书朝廷,要求为这些受冤屈的所谓“囚徒”昭雪。
为这些无权无势的百姓昭雪,必然得罪在朝的诸多地方官员,有人劝他说算了,也有地方官试图买通于谦让他罢手。于谦生来一身正气,不肯屈服,坚持上奏。朝廷接到于谦的折子,有疑,便派员去复查。
结果证实于谦所报属实,便很快批准了于谦的奏折。一夜间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名“囚徒”。他办完这件事回京城时,沿途百姓夹道欢送,那热烈的场面令人感动。
于谦做官敢于碰硬的威名被传扬后,许多百姓都希望于谦到他们生活的地方做官处理事务。朝廷顺乎民心,派于谦去陕西督抚督抚在明代为地方长官,兼理军政和刑狱。在陕西民间,于谦接到百姓关于许多地方官骚扰的告状信件。
于谦带人深人民间调查,发现不少官校不但扰民而且侵害百姓利益,巧取豪夺,当地乡民怨声载道。于谦二话没说,直接上疏皇帝,奏报陕西各处官校扰民劣迹,希望皇帝诏令朝廷御史惩罚这些害民之吏。
当时官校得知,威胁于谦,说他们若被朝廷惩罚,定然饶不了于谦,甚至雇佣职业杀手取于谦项上人头。于谦手下人也劝他少管闲事,平安为好。于谦不怕,他说不除黑帮恶吏不收兵。
果然,陕西地方上那帮害民之官很快受到朝廷惩处。这事给皇上印象特别深刻。皇帝明宣宗发现于谦堪担大任,于是破格提拔于谦为兵部右侍郎。
解除危情,改善民生
宣德五年公元年朝廷派犯岁的于谦巡抚河南、山西等地。巡抚是明代初年才有的官职,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为职责。由于于谦任巡抚,加兵部侍郎,为正二品高官。明代设置“巡抚”这个官职,是因为地方上民生凋敝,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民众起义时有发生。朝廷派于谦任河南、山西巡抚,明摆着就是要于谦安抚地方,稳定人心。
于谦不辱使命。他除了为官清廉勤勉,办事公正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发展地方经济上。他使用的第一招就是“扶助商农,奖掖耕植”。政府号令所有农户,只要在一年四季辛勤耕耘,并按章纳税者,定有奖励超过粮征者,必有多赏。
他使用的第二招便是鼓励农户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若无地可耕者,政府调剂荒地予以耕植,完善耕者有其田制度。这一招很灵,许多流浪外地者纷纷返乡耕耘生产,粮食大获丰收。
他使用的第三招是促进流通市场开放开发,建立乡县级别的农副产品交易场所,鼓励乡民进行合理买卖并照章纳税。治地有方略,治民有招数的于谦,就照着“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促使辖地生产恢复,经贸往来熙攘盛旺。
然而,河南、山西自古多灾。于谦任上,旱、涝、蝗灾频繁发生,许多农田颗粒无收。于谦早料此事并先有准备。灾情一来,难民尚未流离失所,于谦就率领他的执政团队就地贩灾抚民,帮助灾民度过难关。
正统六年公元年,河南、山西大灾,于谦上疏朝廷说我河南、山西各自储备百万谷物,奏请每年三月青黄不接生灾时,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贫困户民和灾民,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寂林,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到秋收后再让百姓将借粮还给政府如若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之灾民,则免于偿还。
朝廷批准于谦的贩民方案。于谦马上下令开仓贩灾洛地灾民自此有汤喝,有粥吃,不致饿死。为感谢于谦,当地乡民主动聚合,集结有限钱币,加上开明乡绅参人,为于谦献白银万两。
于谦分文不收,次次婉谢。这在他那个以做官为纳银盈利之第一目的的封建专制时代,实属难得。很快,于谦的清廉,就这样风行天下。
身陷险境,机智翻盘
“江南才子”于谦,有上好的诗文。他最著名的诗是《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但留清白在人间。”他的又一首名诗是“手帕蘑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间阎话短长。”
后人所谓“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源自于谦此诗。于谦写下此诗,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在任河南山西巡抚期间,手握军政大权,呼风唤雨,要啥有啥,却不腐不贪,故有“清官”之誉。
但廉政仅属于道德高尚的于谦个人,并不属于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更不属于于谦生存的政治官场。于谦哪里知道,他在地方上做官,不按宫廷“游戏规则”办事—进京朝勤朝廷高官和皇亲国戚不送礼送钱,其实就已经为自己的前程埋下祸根。当时手握大权的宦官王振,呼风唤雨,权震天下。
他叫某人今天死,某人就活不到明天。王振嫉恨于谦的理由十分简单,那就是他嫌于谦每次进京朝奏都没有给他送过银两,甚至连于谦做官当地的土特产也不送上一两车。如此不懂“行规”且破坏游戏规则的于谦,这回送上门栽在他王振手里—有人密告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官员于谦,因长久未能提升官职而不满。
王振本来同于谦很熟,就在前两年,于谦每有奏章,早朝报上去,晚上准能批复出来。因为首辅“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特别看重于谦的奏章,可谓有报有批,于谦一时名满京城,深得人心。王振对于谦不可能不闻,甚至慑于于谦的威名与政绩,嫉妒得不得了。
遗憾的是,“三杨”相继过世,大权渐落王振手中,现在是振为刀姐,谦为鱼肉,王振想怎么拿捏于谦,于谦只能就范。于是阴谋与残忍在人性被泯灭的那一刻生成。一个名叫李锡的通政使受王振的指挥,上朝弹幼于谦,罪名不过是“牢骚太盛”,“贼想升迁当官”。
明眼人看得出来,这非但构不成罪名,甚至连违规违章都不算的指控,却被王振大肆渲染无限上纲。不能辩诬的专治时代,就这样将于谦这样一位清清白白的官员打入大牢。有人不满,有人非议,更有人打抱不平。
他们说此于谦非彼于谦,想当官发牢骚的是那个监狱外的于谦,不是这位被你王振抓进监狱的于谦。王振觉得这正是他滥发淫威的大好时机。他非但不听民意,反倒变本加厉,将于谦判决死刑。面对如此险境,于谦想自己绝不能坐以待毙。
他使用的第一个智谋就是将自己被判死刑的消息尽快从皇宫传出,让天下百姓知道。果然,十几万百姓得知后为于谦请命,尤其当年被他救过的江西、陕西、山西百姓,不远千里,进京请愿。于谦知道光有百姓请愿还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想办法让皇帝知道自己冤枉。
于是通过原先同僚活动,呈报皇帝。于谦还告诉他的属下,让他们联络已被发动的百姓,天天跪在京城的街头为于谦喊冤。就在于谦要被王振拉去砍头的关键时刻,十几万乡民百姓的呼天号地悲惨坳哭,惊动了皇室,皇帝叫刀下留人。这样,于谦被救,洗去冤屈。
新立皇帝,救国守职
明朝有两次“叔侄大战”。头次发生在年。燕王朱棣战败建文帝,夺了侄儿的皇位。第二次就发生在于谦生活的年代。公元年,朱瞻基刚当皇帝不久,汉王朱高煦与明宣宗朱瞻基的“叔侄大战”发生。
企图推翻明宣宗之中央政府的汉王朱高煦,凭借是皇帝的亲叔,过去屡建战功,现在又手握重兵,于是发动了攻打中央政府的战争。于谦为兵部右侍郎,极力鼓动明宣宗统兵应战,平定地方叛乱。于谦虽不是行伍出生,过去也未曾领兵作战,但是他有悟性有天份。
他追随亲征的明宣宗左右,制定的进攻方略是集中优势兵力以多胜少。他给皇帝提出胜算的智谋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一边派精锐部队围歼叛军,另一方面把重点放在舆论讨伐和争取人心上。汉王不过是亲王,发兵进攻朝廷乃大逆不道。
于谦荐言皇上造势,让天下人痛恨叛军的同时声援朝廷,同时还派人进人汉王军中进行策反,瓦解动摇军心。战争在齐鲁大地打响。才良决,汉王朱高煦的叛军被中央军全歼。朱高煦本人生俘后被皇帝关押。
明宣宗死后,明英宗朱祁镇当上皇帝。当时与蒙古人私下有通的大太监王振,突然有一天脑子进水,要引领皇上朱祁镇明英宗带兵攻打蒙古也先。同样是脑子进水的朱祁镇,竟赞同王振的馒主意,倾全国之力,带兵五十万大举进攻蒙古也先。
这个史称“土木堡之战”的明蒙大战,是大明建朝有史以来最为耻辱的一仗。出兵伐蒙之前,身为兵部侍郎的于谦是极力反对的。恳求英宗痛斥王振,阻拦出军,冒死联名上疏·一他都做了,却不能改变国家悲凉惨败的走向。
明英宗朱祁镇一意孤行,坚持领兵出战。这一仗明军大败。朱祁镇和王振统统被俘。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朝廷惶惶然不知所措。危难关头,又是于谦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要求担负保卫大明的重任。
他的上头有兵部尚书,有六部等诸多重臣,还有行政首辅,更有监国,本不该轮到他一个二品官员挑大梁。可乱作一团的朝廷命官几乎个个成为缩头乌龟更有甚者,提出迁都它地,拱手让出京城给蒙古。于谦断然驳斥,坚决要求带兵抵抗。
那时节,英宗已将五十万精锐部队倾巢出击,京城已无军队可用。于谦不怕,他说服太后,说服监国,让他于谦出面组建新的军队,招募勤王之兵。他又联络各路大臣,向太后陈情,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才三岁,没有理政能力,必须推举监国朱祁钮皇帝朱祁镇同父异母弟弟为新君。太后首肯。
在于谦主持下朱祁钮被扶上皇位,是为明景帝。这时,反对声如汹涌的狂潮向于谦扑面而来。皇帝还在,新立君主可是杀头之罪。于谦不惧,其刚烈性格再次彰显。他说,“社樱为重,君为轻”,为保住京城,保住皇都,必须重立新君,以便号令全国,统一征战。
这回于谦胜了。明景帝信任于谦,授于谦为兵部尚书,由他统一征召兵员并指挥军队作战,保卫皇都。于谦可谓通才。他的诗词才赋很好他的政治治理才能,巡抚任上也已讲过他的军事才能,在随明宣宗消灭汉王朱高熙一战中已有表现,没想到这一回他的军事才能获得更佳展示。
他的战略战术是防御,组织坚固的防守,多次击败来犯的也先蒙军。也先恼怒至极,无奈中抬出先皇明英宗威胁于谦,说是不收军队,不让都城,就把明英宗朱祁镇斩了。拭皇可是欺天大罪,诸多大臣劝于谦退守,让出北京城,保英宗性命,以图来日反击。
于谦慨然,翠牛脾气又一次上来,坚持不退,说退了北京城就等于亡都亡国,要想夺回几乎不可能,明朝就会成为第二个宋朝。这一回,又是刚毅与果敢的性格,以及坚定的信念让于谦站住阵脚。
明蒙几番交战,于谦几番击退也先。战争打得十分残酷,双方兵员耗损严重,但因为蒙军无兵员补充,明军有源源不断的“勤王兵”,于是于谦乘着敌之疲惫,突然发兵进攻,将蒙古也先军击退于远处,迎回了明英宗。
明英宗应当感谢于谦。没有于谦,他明英宗朱祁镇怎么可能回到大明?谁能想到朱祁镇恩将仇报,仇之一:英宗还在人世,只不过俘于敌手,为何你于谦鼓捣朝廷新立皇君?仇之二:我英宗尚在敌人之手,你于谦不顾及皇帝性命,坚持与敌交战,就不怕英宗被斩杀?
仇之三:我英宗回来了,你于谦为何不说服景帝让出皇位,反倒时时事事护着景帝?狭隘的朱祁镇虽被于谦救回,不但不感激,却新添仇恨。
于是就在明英宗重新夺回皇位后,很快将于谦逮捕下狱,于谦不肯屈服,他始终认为自己在危急关头立新君,招兵卫国有功无错,他想起自己写过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但留清白在人间”成为他人生的写照。皇帝见于谦不肯“认罪”,便下诏将他杀害,一手制造了明代最大的“千古奇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