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科普:科学认识艾滋病,共建零歧视社会

蒋济谈健康 2025-02-25 22:39:02

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艾滋病(AIDS)的防治不仅关乎医学技术,更与社会认知、人权保障密切相关。俗话说的好,一切恐惧均来源自未知。本期科普专家将从科学防治与消除歧视的双重视角,解析艾滋病的本质与应对策略。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逐渐崩溃,最终可能因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死亡。需明确的是,感染HIV不等于罹患艾滋病。感染者若早期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可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寿命接近正常人水平,甚至终生不发展为艾滋病阶段。

传播途径与误区澄清

HIV仅通过三种途径传播:

1.性传播:无保护性行为是主要传播方式,病毒存在于精液、阴道分泌物中,通过黏膜破损进入血液。

2.血液传播:输入污染血液、共用注射器或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如纹身针具)可能感染。

3.母婴传播:感染母亲可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传播病毒,但通过母婴阻断措施(如抗病毒药物)可将传播率降至2%以下。

需强调的是,日常接触(如握手、共餐、共用马桶)、蚊虫叮咬、咳嗽等均不会传播HIV。消除对感染者的过度恐惧,是科学防“艾”的第一步。

二、防治策略:从个体防护到公共卫生

1.预防优先:

安全性行为(如正确使用避孕套)、避免共用针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创伤性操作(如拔牙、纹身)是核心措施。

高危人群(如多性伴者、男男性行为者)应定期检测,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2.治疗突破:

ART疗法可有效抑制病毒载量,使感染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我国为孕产妇提供免费HIV检测和抗病毒药物,极大降低了母婴传播风险。

三、零歧视:终结艾滋病的必由之路

歧视是艾滋病防治的最大障碍之一。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指出,对感染者的污名化导致其隐瞒病情、拒绝检测和治疗,加剧了病毒传播风险。例如,部分感染者因担心被排斥,不敢告知医护人员感染状况,导致诊疗延误。

零歧视日的意义

自2014年设立以来,零歧视日以蝴蝶为标志,象征蜕变与包容,呼吁全社会以科学态度对待感染者,保障其就医、就业等基本权利。全球已有38个国家承诺消除针对感染者的歧视性法律,但针对女性、LGBTQ+群体等边缘人群的偏见仍普遍存在。

社会行动建议

- 普及科学知识:通过媒体、教育消除公众误解,例如明确“HIV感染者可正常参与社会活动”。

- 政策支持:完善反歧视立法,保护感染者隐私权,确保其平等获得医疗资源。

- 社区关爱:鼓励家庭、社区为感染者提供心理支持,减少孤立与自卑感。

终结艾滋病不仅依赖医学进步,更需要构建包容的社会环境。正如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拜恩伊玛所言:“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就是保护每个人的健康”。在第十个零歧视日之际,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同理为矛,共同迈向“零新发感染、零歧视、零死亡”的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皮肤科张铎

0 阅读:37
蒋济谈健康

蒋济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