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认识贾宝玉?一千个人中有1000种答案,不足为奇。就像我写一篇《红楼梦》解读文章,自觉发现了一些新颖的线索,但总有人叫好,却被有些人破口大骂,或者嗤之以鼻。
不同的人对一件事的认知是天差地别的。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和认同。贾宝玉也是这样。有的人赞同他,有的人嗤之以鼻。
那么,如何认识贾宝玉,就要尽量不自己想当然,而从书中作者笔下去找寻答案,才可能尽量的客观。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在读书之前,先讲一下如今读书人口中的贾宝玉,大体的模样是什么?无能、好色、渣、不读书上进、没有担当……
这些词当然不是我说的,也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本人写了一万多篇《红楼梦》解读文章后,在上百万条评论中最常看到的一些读者观点。所以,如果没有我这么大的基数素材证据,请不要否定上面的说法。
我对以上说法的观点是一笑置之。因为“他”不是真正的贾宝玉。是现在人心中“分裂”出来的贾宝玉。甚至可以说如今的贾宝玉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有些读书人眼中,他不读书,是对科举仕途的鄙夷和唾弃。但大多也是这些人,又认为他无能、不读书上进、没有担当……
说实话,不是贾宝玉“精分”了,而是很多读书人没有走进曹雪芹的文字,而自以为是的“定义”贾宝玉。
我不觉得这是个问题,我心中的贾宝玉样子,不可能是别人心中的样子,否定别人,宣扬自我的那种“爹味”,也让人倒胃口。
所以,咱们只说曹雪芹在书中对贾宝玉的设定是什么样的,然后各自参考好了。
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引程甲本第一回)
《红楼梦》开篇以作者自述一段文字,能明显看出其“一事无成”当作贾宝玉之原型。其中“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正是贾宝玉一生之写照。
从结果来看,这个“曹雪芹”就应该是那个无能、好色、渣、不读书上进、没有担当……之人。可他竟然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丰碑《红楼梦》。
如果单论成就,“问古今将相今何在”?不如曹公于后世影响之万一。作者自诩贾宝玉一般人物,在当时是“自嘲”,如今当是“自夸”吧!
作者自谓“半生潦倒之罪”,其罪“撂倒”,其因在不听父兄教育,背负师友规训,结果是什么?“当不成官”“赚不来钱”。
这在当今社会来说,位子、房子、车子、票子一个都不占,那可不是无能是什么?
别说贾宝玉了,诗圣杜甫厉害吧?“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儿子饿死,依旧束手无策。而惊才绝艳如李商隐,依旧在仕途上蝇营狗苟,一辈子一事无成。
试问世人有几个“高适”?更多的都是杜甫和李商隐之流吧。强如李白是不愁钱花,可到底在仕途上有什么成就?难道就不是“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
所以,功成名就的“贾宝玉”和一事无成的“贾宝玉”,实际是一个大大的矛盾,更应该是曹雪芹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做好了选择,就要让他“一事无成”的。
曹雪芹为什么不写一个功成名就的“贾宝玉”?可不只是因与悲剧矛盾而不写。因为现实社会中才华与名利实际是相悖的!
李白、杜甫、李商隐、王勃、唐伯虎、徐渭……以至于贾雨村嘴里数出来的那些与贾宝玉相似的几十位才华横溢之辈,注定无法在名利仕途上取得成功,最悲剧的就是像陈后主、李后主、宋徽宗这样的天才人物,反而成为末世的悲剧。
贾宝玉同样如此,他是个天才。过目不忘,反应机敏,博学多闻,才华横溢。那些诗词歌赋,词藻文章,往往信手拈来。不但得到贾代儒认可,那诗和字拿出去,也是小有名气。甚至到后来,贾政都愿意带着他出去交际应酬,以求表现,只这一点岂不就光耀门楣了?
所以,贾宝玉是谁?他是纳兰性德一般偏偏公子。而这种人你却用世俗标准去衡量:会考公么?会赚钱么?能不多情么……就像非要宋徽宗当皇帝一样,瞎了心了!
所以,什么叫识人之明?林黛玉不劝贾宝玉科举仕途,贾母不逼着贾宝玉上学,是看清他不是科举仕途这块料。
什么叫“一叶障目”?薛宝钗、王夫人等认为贾宝玉就应该读书科举,辅国济民,就是掩耳盗铃不承认贾宝玉不行,或者干脆不懂因材施教。
我们不能一边抨击薛宝钗劝学是利欲熏心。一边咒骂贾宝玉无能。也不能一边支持林黛玉不劝是心胸卓绝,一边怨怼贾宝玉不上进。
很多人身上,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贾宝玉尤其是这样。他非是不读书,而是不读科举仕途之书。其他杂学百科,诗词文章,谁又比得了他?
所以,贾雨村才说其人: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偶生于薄祚寒门,亦断不至为走卒健仆,甘遭庸夫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娼。
你看,断然不是仕途名利之人。却用名利之志去衡量,岂非“鸡同鸭讲”而不通!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用户10xxx70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