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嗔恚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什么是嗔心?
简单来说,就是愤怒、怨恨,是非分明,非黑即白。
人的七情六欲,最早出现在《中庸》和《庄子》里,只有四情(喜怒哀乐),没有后面的三个爱恶欲,因为这三个纯属心态的问题,而非情绪的作用。
六欲,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里,眼耳鼻舌身意,是为见、听、香、味、触、声色名利这六欲,
既然人有情感,自然就有与理智对抗的时候,人遇事发嗔心也是由感而发。
看见让自己生气的事,自然会火冒三丈;
看到不干净的,就表示出嫌弃或受不了要动手打扫干净;
在单纯的环境里滋长的人,刚开始被抛到世间百态里去感受时,也会是非分明,非黑即白,与自己从前的价值观发生强烈的碰撞,观念里不存在灰色,眼里容不得沙子;
更是遇到不公或委屈或误解,便无法忍受而要强烈讨个公道,或是争辩输赢,让自己占个上风,遇事百忍,退一步,那是不可能的。
……
其实像这样的事情,每个人都会遇到,没有谁会忍受自己被欺负,被不公平对待,若什么都忍,就会被别人看成是窝囊fei,人善被人欺嘛。
连为自己讨说法讨公道,反击都不会,那还混个什么社会,还怎么自保或是保护家人?
这些俗人心念怎么就与佛经上所宣扬的不起“贪嗔痴”之心而起冲突了呢?
佛经上说,业障共八万四千。
人一起嗔心,这八万四千业障就会随之而起,嗔心就是心中的无名火,火起人就失去了理智,功德自然烧没了。
看南怀谨讲过一个《济公传》里的故事,疯癫和尚济公夜里喝醉了,突然跑出来大叫着“哎哟,不得了,无明发了!”
把和尚们全都吵了起来,个个都骂他,还追着他打,结果回头看庙子却起了大火,和尚们这才明白他嘴里说的无明,无明之火,火就是嗔心,嗔心就是无明。
原来一个“嗔”字,居然有这么大的破坏力。
那对付嗔心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调伏,忍受!
忍,是最难的。没有谁能做到万事百忍,可佛经里却处处教人将“忍”做到极致,为什么?难道是让所有凡人都当个窝囊fei,只是逆来顺受吗?
这或许是大多数人没有真正参悟透的误解和执见罢了。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上帝说,有人打了你右脸,那你得把左脸也伸过来让他打。
很多人听到这一句就拿着跑了,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以为这就是委曲求全的隐忍,但事实上,这句话还有前半句和后面的深意,前面说的是“不要与恶人作对”,善行是不可以被诽谤的。
耶稣说的是:我若说得不对,你可以进行指正;我若说对了,那你又干嘛动手打我呢?
这就是,说中了别人的痛点,那人就气急败坏;说错了,却又毫无自己的逻辑来进行指正,说不出对方究竟错在哪里?两者他都没有理可讲,故而只能用武力以掩盖自己的无能,好彰显自己还有“霸气”的一面,不至于那么狼狈。
这就是我们现在普遍讲的“垃圾人定律”,不要与烂人烂事纠缠,来消耗自己的时间与心力。
在与“垃圾人”发生碰撞的时候,愚蠢的人是想占回自己的理,只图一时之快,却为此弄得自己精疲力尽;聪明人则选择付之一笑,不屑于纠缠,转头就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中去。
可这当中很多人会问,那这样不觉得心里窝火吗?那口气没有出,不觉得窝囊吗?心里忍得不难受吗?
如果遇事还在“忍”,那只说明此事还没有过去,还在内耗,没有放下。
佛家讲“空”,内心还装着事,才会去忍受,若心里空了,不存在了,还会存在“忍”吗?所以“忍”自然是和内耗相连的。
南怀谨举了几个例子,他说,当我们打坐或是身体受病痛的折磨时,身体的痛感是无法忍受的,因为切切实实的感受就在那里,凡夫肉身,这就是体验,内心空不了,感觉也空不了。
我听说有些患了癌症的病人,为了让自己的身体麻痹,失去疼痛感带来的折磨,做手术把自己的“痛感神经”给切断,此后身体就不知道痛了。
其实癌细胞还是在那里滋长,只是感觉消失了,因此就当作它不存在了,但它还是存在的,这就相当于感知上的“空”,所以“空”也是一种境界,只不过凡体需要借助外力,而非像佛一样靠自身的念力和修为所能达到。
古印度有一位非常残暴的王,叫歌利王,那时佛还没有出世,释迦牟尼已证得菩萨地,歌利王不满释迦牟尼,于是要将他杀掉。
歌利王故意问释迦牟尼:你既已证得菩提,那我现在要杀你,你会不会恨我?
释迦牟尼说:我心已清净,不起嗔心,若你将我四肢分解之后,我有一丝嗔心就不能复原。
歌利王果然将释迦牟尼分解了四肢,见他没有叫喊一声,随后身体真的复原了。
当然这是佛家的故事,普通人也做不到这一点,只是没有嗔心的生活,又怎么可能是凡人的生活呢?
我们凡人追求的,也只能少一点嗔心,学会“不屑”,不屑就是无所谓,就是能放下,不将烦心事藏心里。
除了身体的病痛和生死,一切的情绪都与个人的价值观有关,都是虚妄的。
我们经常以自己做人做事的标准和价值观和审美观去衡量周围的人与事,看不惯别人的所作所为或是穿衣打扮,总认为自己这样才符合高标准,于是就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仿佛要全世界都照着自己的标准行事一般,这难道不是嗔心吗?
自己的就一定对?别人的就一定错?
南怀谨说:不要用一个尺码来衡量世界上所有的人。
正是因为人走偏了,才会引发嗔心,才会以自我为中心,失去了包容心。
海纳百川,大肚能容天下事。
怨天尤人、 愤世嫉俗、自欺欺人,哪一项不是嗔心,嗔,是最大的无明。
何为无明?
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荒唐又迷茫。
嗔心不知所起,一往而钟,就是莫名地一股火藏在心底,找不到地方发泄,最终害人害己,得不偿失,多少功德也消耗殆尽。
在看南怀谨讲“嗔恨之心”这篇时,将人的常态心理分析得明明白白。
是人就没有不起嗔心的,可嗔心当然也分层级,我们只能往最高境界靠拢,就已经能达到幸福指数的高级了,真正的幸福,从来都是精神上的,向内求,而非外在物质给予的方便与短暂的空洞。
喜欢一寺庙前的对联: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