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谷歌官方宣布了一项重磅消息——他们推出了全新的量子芯片“Willow”。
一夜之间,谷歌的市值就暴增近112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大概8120亿元。
就连科技大佬马斯克都发文为此庆祝。
那么,这款芯片究竟有多厉害,竟能引起科技界如此震动?我国又是否能够超越他们?
12月9日,官方发文的同一时间,谷歌的创始人也对这款芯片的具体性能做出了解释。
他声称这款芯片拥有105个量子比特,是谷歌历史上性能最强大的量子计算硬件。
文章提到,谷歌团队为了检验这款芯片的性能,特意选择了“随机电路采样”的测试。
可以想象你试图解开一个动态迷宫,这个迷宫每秒都在重构,迷宫中的路径数目多到相当于宇宙中所有原子的数量。
传统计算机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必须逐一尝试每条路径,验证其正确性。
这种尝试对经典计算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路径数量庞大到需要10的25次方年才能处理完成,也就是1后面跟着25个零的年数才能完成!
但“Willow”芯片完全不同,它拥有105个量子比特,量子比特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状态,这意味着“Willow”可以并行处理这些路径,而不需要逐一验证。
最终,它在不到5分钟内完成了这个复杂的采样任务。
然而,仅仅快是不够的。
量子计算的一大难点是“纠错”。过去的量子计算,都是随着量子比特数量的增加,计算过程中的错误率也会急剧上升,导致计算结果不可靠。
但“Willow”芯片却不一样。
实验表明,当量子比特的排列从3×3增加到5×5,再扩展到7×7时,错误率每次都能显著减半。
此外,“Willow”芯片还具备一种令人惊叹的能力:实时纠错。
传统计算往往是在问题出现后再去修复,而“Willow”芯片可以提前发现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及时修正,确保最终结果的精确性。
消息一出,科技圈立刻炸了锅。
谷歌的CEO皮查伊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了这一突破后,特斯拉CEO马斯克马上回复了一个“Wow”。
两人甚至在评论区聊起了未来是不是可以用SpaceX的星际飞船,在太空中打造太空版量子计算机。
而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也转发了皮查伊的推文,并写了“热烈祝贺”来表示祝福。
科技巨头的联动直接带动了谷歌市值的大幅提升。
在发布的第二天,谷歌股价飙升5.59%,市值一天内增加1120亿美元。
可以说,“Willow”芯片不仅是一项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场资本市场的盛宴。
然而,在中美芯片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他们取得了如此成就,是否就意味着我国彻底居于人下了?
我国真的落后了?
实际上,在量子芯片这一领域,我国早在2016年就开始布局了。
当时我国成功发射了全球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
这颗卫星的任务是利用量子纠缠进行超安全的信息传输,实验的成功也证明了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于是第二年,我们的科学家们就研发出了全球首台光量子计算机。
这台计算机专注于解决“玻色取样”问题,甚至比传统计算机高出24000倍的效率。
近年来,我国的技术研发又进一步升级。
在量子计算领域,我国的突破始于“九章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诞生。
2020年,科学家利用光子作为量子比特,成功完成了53个光子的量子纠缠态构建。
与此同时,在超导量子计算领域,我国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2021年,“祖冲之二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横空出世,其拥有66个超导量子比特。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成为了唯一在光量子与超导量子,两条路线都达成“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随着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芯片成为决定性因素。
科学家们意识到,实现高集成度的量子芯片是未来的关键。然而,这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验技术和制造能力的挑战。
为了在芯片上实现多光子且高维度量子纠缠,我国科学家团队经过6年的技术攻关,于2024年研发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量子芯片。
这款芯片集成了2500个元器件,是全球首款能够同时完成多光子操控和测量的光量子芯片。
与此同时,在超导量子芯片领域,科学家们推出了“骁鸿”504比特超导芯片。
它虽然主要用于测试大规模测控系统,但作为国内比特数最高的量子芯片,它刷新了我国在超导领域的新高度。
中美量子芯片较量
尽管我国在光量子芯片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美国等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在量子纠错和实用化技术上,谷歌“Willow”芯片的突破,进一步拉大了两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差距。
不仅如此,美国对我国科技企业的制裁,限制了我们对于先进制造设备和关键材料的获取,也加大了我们取得技术突破的难度。
此外,量子芯片的研发还存在质量和良率问题,短期内难以完全攻克。
而这个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难点,也体现在研发时间上。
美国早在1994年就将量子技术纳入国家战略,而我国直到2013年才明确这一方向。
IBM、Google等企业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量子计算生态,而我国的量子应用场景还在探索中。
不过,我国的量子技术专利申请量已超过美国,占全球37%。尤其在量子通信领域,我国的技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着独特优势。
当前,我国量子芯片的发展正逐步从技术突破走向实际应用。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量子计算在材料设计、密码学、金融建模等领域的潜力。
例如,“骁鸿”芯片计划通过云平台向全球用户开放,这不仅将推动中国量子计算生态的发展,也将为全球量子技术的合作提供新契机。
中国的量子芯片之路,是一段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探索的艰辛历程。
未来,我们将在这一领域迎来更多技术成果,为全球量子技术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