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成为不少新能源车辆的“标配”,很多驾驶员对此产生依赖性,甚至错误地将其视为“无人驾驶”,由此埋下安全隐患。
据《法治日报》报道,有乘客乘坐网约车回老家时,驾驶员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后竟睡着了,直到前车减速,车载雷达发出警报,驾驶员才被惊醒。甚至在一则引起社会热议的短视频中,一名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行车时居然盖着被子睡觉。这类滥用智能辅助驾驶的危险行为,已有逐渐增加的势头。
一名驾驶员在公路上行车时居然盖着被子睡觉。视频截屏
尽管智能辅助驾驶具备一定自动驾驶的功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替代传统车辆需要由人完成的操作,但绝不等同于无人驾驶。目前,无人驾驶车辆仅被允许在一定路段试验,而且,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车辆也没有面向消费者市场销售。
依据我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自动驾驶技术根据自动化程度的不同,被分为 L0 到 L5 六个级别。其中,L0级、L1级、L2级都只能称为辅助驾驶系统。目前,市售车辆提供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最多也属于L2级。具备自动驾驶性能的L3级、L4级技术则处在试点阶段,在限定区域内上路通行,主要面向企业而非个人用户。
所谓L2级辅助驾驶,常见的功能是“自适应巡航”。开启这一功能以后,必须人工手握方向盘来控制车辆,随时关注路况,只是司机不需要踩油门和刹车而已。现实中,不少“自适应巡航”的车辆面对复杂路况,会出现车道偏离、车距判断错误等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干预,就会酿成事故风险。
一些车企在做相关宣传时,有意无意地夸大了智能驾驶的功能,对用户认知形成了不容忽视的误导。比如有的模糊表达了“L4级自动驾驶”,其实那是指特定区域内的行驶;有的突出驾驶时“无接管”,但是,按照目前的法律政策,即使该车的智能驾驶功能真有那么“聪明”,驾驶人双手也不能离开方向盘。
随着智能辅助驾驶的普及,除了驾驶员要准确理解车辆的性能、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的法规,有关企业要依法开展营销,车辆在功能设计上也要进一步完善,防止驾驶员的“误解”,从而阻止不安全行为发生。
驾驶员可以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但不可以放弃作为驾驶人的法定责任。在目前法律、技术条件之下,“大撒把”乃至“睡眠驾驶”都是违法的,技术监测必须跟上。
前不久,测评博主“懂车帝”发布了对问界M9、小米SU7、蔚来ES6等9款主流新能源车的智能驾驶的测试,引起了业内的热议。测评发现,不少厂商对驾驶员监测的权重,更多倾向于方向盘转动检测、手握力检测。结果,一些用户用一个方向盘套就成功骗过系统,这让监测系统成了“稻草人”。
一方面,需要司机提升认识,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把好方向盘;另一方面,要求新能源车企在技术层面上做到“强提示、硬监控”,用科技守住安全底线。从针对驾驶员“睡觉”的测评来看,有的汽车几乎没有任何干预措施,甚至还能继续打灯变道;有的只是对“睡着”的司机做了仪表上的“文字提示”;也有的做得比较到位,在司机闭眼23秒后,进行反复的文字、语音提醒,如果还未接管,车辆会开始逐渐减速、停车、打开双闪,直至自动拨打救援中心电话。
一言以蔽之,既然智能辅助不是无人驾驶,那么在宣传上就要做明确提示,不能含含糊糊的,让消费者有误解;在技术手段上,车企要坚持杜绝司机有钻空子的机会,包括防止用方向盘套骗过系统,强制提醒、强制停止“睡眠驾驶”。
人们期待的无人驾驶还没有到来,所以当下的产业政策要多一分审慎,车企要多一分安全底线意识,驾驶员也必须握紧自己的方向盘。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