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暂养增重,育肥料配方改良,脱壳频率观察,育肥期要监控

小慧养殖 2025-02-21 14:44:22

大闸蟹暂养增重,育肥料配方改良,脱壳频率观察,育肥期要监控

大闸蟹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肉质鲜美,蟹黄饱满,营养丰富,有着很高的食用价值。而且,在市场上,大闸蟹也一直是备受欢迎的美食,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在北方的一个养殖场,老李是搞水产养殖多年的老手。他所在的地方是北方干冷环境,养殖的大闸蟹要面临诸多挑战。大闸蟹的暂养增重可是让老李头疼的事儿。以往,他只是按照传统的经验来暂养大闸蟹,但是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大闸蟹在暂养期间,增重特别缓慢,而且品质也不是很稳定。

在育肥料配方方面,老李发现一直使用的传统配方似乎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他听说过在其他养殖户那里有一些育肥料配方的改良,比如有些南方的养殖户会在饲料里添加一些螺旋藻粉。螺旋藻粉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还有些会添加小球藻粉,这东西对大闸蟹的生长也有很大的助力。不同品种的绿植也可以和大闸蟹生态养殖相结合,比如睡莲,它的根可以在水中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大闸蟹可以吃睡莲嫩叶和根茎处的微生物,这相当于给大闸蟹提供了额外的食物来源。还有菱角叶,菱角叶在生长初期可以遮光部分水面,营造类似自然环境的水温条件,菱角叶掉入水中后还能分解成为大闸蟹的食物养分。马齿苋在北方也比较常见,虽然大闸蟹不太会直接吃它,但是马齿苋生长茂盛可以抑制水中一些有害藻类的生长。

说起大闸蟹的脱壳频率,这也是很关键的一点。正常情况下,大闸蟹在不同生长阶段脱壳频率不一样。比如说在幼蟹阶段,可能1 - 2周就会脱一次壳,要是育肥期管理得好,3个月内的脱壳次数会很理想。老李发现自己的大闸蟹脱壳频率有些不正常,他怀疑这和自己错误的育肥方式有关。

在育肥期的监控方面,老李做得也不是很好。他之前没有系统地去监控大闸蟹的各个生长指标。像体重的增长、外壳的硬度和颜色变化这些,他都没有仔细记录和分析。他只是大概知道时间差不多了就可以出售了,结果有时候因为育肥不到位,大闸蟹的出肉量和蟹黄重量都没有达到最佳水平。

在南方的养殖场,像浙江的一些渔民老张,他所处的环境是湿热气候。虽然湿热气候对于大闸蟹养殖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水温比较高,大闸蟹新陈代谢快,生长速度快于北方的养殖环境。但湿热也容易带来病菌滋生。老张曾经遇到了一个问题,他在育肥期的一个夏天,没有及时监控水质的变化,水温升高后,水中的有害细菌大量繁殖,影响了大闸蟹的脱壳。不少大闸蟹在脱壳时出现软壳、畸形等情况。这就告诉我们,在育肥期,不管是在哪个地域,不管气候如何,监控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暂养增重方面,我们还可以看看不同养殖方式的对比。比如家养的小批量的大闸蟹,养殖者可以根据每只蟹的个体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像老李自己家里家养的一些大闸蟹,他可以每天观察它们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饲料投喂量。但是在养殖场里,特别是那种规模很大的养殖场,像广东的某个大型大闸蟹养殖场,养殖密度比较大。他们就要依靠科学的育肥料配方和高效的育肥监控系统。他们采用了智能化的养殖系统,可以精确监测每池大闸蟹的重量、活动量等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育肥料投喂策略。

在南方和北方养殖大闸蟹,饲料的选择和配比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北方,冬季比较长,大闸蟹有很长时间的冬眠期或者非活跃期。所以在育肥期间,饲料要选择高能量、低蛋白的配方,以免大闸蟹在冬眠期间代谢不了过多的蛋白质,导致水质恶化。而在南方,全年温度相对较高,大闸蟹活动频繁,所以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可以适当提高,像添加虾肉等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并且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螺旋藻粉来平衡营养。

再说说不同品种绿植对大闸蟹养殖环境的不同影响。水葫芦在南方一些水域生长迅速,如果控制好数量,它的大面积生长可以起到一定的遮阳降温作用,同时大闸蟹可以在水葫芦根系间觅食。但是如果在北方一些相对封闭的水体里,水葫芦如果泛滥成灾,会影响水体氧气含量,还会堵塞水流通道,这就不是适合大闸蟹养殖的环境了。再看看金鱼藻,金鱼藻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在南方的稻田养蟹模式中,金鱼藻和稻田里的昆虫等活动频繁,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大闸蟹在金鱼藻间可以很好地躲避天敌并且获取营养。但是在北方干冷环境的水田里,金鱼藻的抗寒能力弱,不容易存活。芦苇在北方的湿地养殖环境里很常见,芦苇的茎可以编织各种工具,芦苇的叶子能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栖息地,间接为大闸蟹创造好的水质环境。芦苇丛里的小昆虫也是大闸蟹的食物来源。而在南方的一些平坦的地势下,芦苇种植量不大,更多的是耐盐碱的水生植物,比如柽柳,柽柳虽然是盐碱地的常见植物,但它和养殖的大闸蟹联系不大,而它的存在说明环境对养殖模式的选择影响很大。

老张在广东的养殖场遇到的问题给了老李很大的启发。老张意识到育肥期监控的重要性后,开始加强对水质、投喂量和蟹体健康状况的监控。他每天都会检查水质的酸碱度、溶氧量和氨氮含量等指标。如果发现水质有任何异常,他会及时调整水质,比如在夏天经常换一部分水,保持水温在一个合适的范围。而且他还根据大闸蟹的脱壳情况调整饲料的投放。在脱壳前的半个月内,他会降低饲料的颗粒大小,让大闸蟹更容易摄取营养;在脱壳后的一个星期,他会增加饲料中的钙质含量,帮助大闸蟹快速硬壳。

老李看到老张的成功经验后,决定在自己的养殖场进行改革。他开始研究适合北方干冷环境的大闸蟹育肥料配方。他在市场上寻找各种营养成分丰富的食材,像蚯蚓粉。蚯蚓粉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非常适合大闸蟹在育肥期补充营养。同时,他还添加了一些藻类提取物,这些藻类提取物可以提高大闸蟹的免疫力。在饲料的制作过程中,他会精确控制各种食材的比例,确保营养均衡。

在大闸蟹育肥期的监控方面,老李也开始建立一套自己的监控体系。他每天都会测量大闸蟹的体重,虽然每次测量的样本数量有限,但也能大概反映出整体的增重情况。他还会定期观察大闸蟹的外壳,看看硬度和颜色是否正常。如果发现有蟹壳发软或者颜色异常的情况,他就会及时排查原因。

老李还发现,在不同的季节,大闸蟹的育肥管理也有不同的重点。比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闸蟹经过冬眠后,食欲逐渐恢复。这个时候,老李会给大闸蟹投喂一些新鲜的草叶和蔬菜汁,补充维生素。到了夏天,水温升高,大闸蟹活动频繁,消耗的体力也多。老李会增加饲料的投喂量,并且根据水质情况调整饲料的种类。秋天是大闸蟹的育肥旺季,这个时候他会选用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并且严格按照科学的育肥监控流程进行管理。冬天虽然大闸蟹生长缓慢,但老李也会做好水质维护和防寒工作,确保大闸蟹能安全过冬。

除了养殖过程中的这些管理,在大闸蟹的苗种选择上也有很大的讲究。不同地区的大闸蟹苗种适应不同的养殖环境。长江中下游地区产出的大闸蟹苗种,由于当地水质肥沃,水草资源丰富,所以这种苗种比较适合在有丰富水生植物资源的南方养殖场养殖。而在北方,像山东微山湖地区也有大闸蟹养殖,当地的苗种相对更耐低温。南方的大闸蟹苗种如果直接拿到北方养殖,可能在冬季就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在育肥料配方改良这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比如最近有研究发现,一些微生态制剂添加到育肥料中,可以促进大闸蟹肠道有益菌群的生长。像益生菌芽孢杆菌,它可以在大闸蟹的肠道中分解食物,提高大闸蟹对饲料的利用率。还有嗜酸乳杆菌,它可以调节大闸蟹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增强大闸蟹的免疫力。在育肥料中添加适量的这些微生态制剂,对大闸蟹的育肥会有很好的效果。

在育肥期的监控中,除了对大闸蟹本身的观察,对养殖环境的生态监测也很重要。在南方的某个水网密布的养殖区域,有养殖户发现,当周围的农田使用农药后,大闸蟹养殖池的水质会受到影响。所以,在育肥期,养殖户要时刻关注周边环境的变化,采取措施防止有害物质进入养殖池。比如在农田用药期间,可以增加水体的换水频率,或者投放一些可以吸附有害物质的水生植物。

大闸蟹的暂养增重、育肥料配方改良、脱壳频率观察和育肥期监控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每个环节都相互关联。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育肥期的失败。老李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在自己的养殖场逐渐找到了适合北方大闸蟹的育肥模式。但是他也知道,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探索和解决。比如如何在暂养期间更好地模拟大闸蟹的自然生长环境,如何进一步提高育肥料配方的营养均衡性和性价比等。

那我们在大闸蟹育肥过程中如何能更好地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养殖环境来精准调整每个环节的策略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大闸蟹养殖的人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0 阅读:0
小慧养殖

小慧养殖

分享养殖知识,传递正能量,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