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国产新能源暴雷!3年亏超180亿,工厂停摆,员工大面积离职

开心每一瞬间 2025-03-28 10:19:54

前言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竟然马上就要倒闭了!

根据知名财经博主“知危”的报道,哪吒汽车的财务状况早已接近崩溃,3年亏超180亿!甚至有员工透露,公司已口头通知破产,并要求员工在21号之前离职!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欠薪停摆

哪吒汽车曾经也是风光一时的品牌,2018年成立的哪吒汽车,是合众新能源的子品牌。

张勇和他的团队,用一款款看似未来感十足的电动汽车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哪吒也一度被视为新势力车企的代表之一。

2022年,它成功售出了15.2万辆车,迅速跻身行业的前列,成为了市场上最亮眼的明星之一。

面对着如此骄人的成绩,哪吒汽车的未来看起来一片光明,甚至连那些怀疑它能不能撑下去的人也开始改口称赞。

这一切仿佛证明了哪吒汽车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它真的有着属于自己的竞争力。

然而,正如许多企业的故事一样,成功往往伴随着潜在的危机,哪吒的“高光时刻”也像是短暂的流星。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哪吒汽车的优势逐渐消散,管理层也没有及时调整战略,导致公司在运营上出现了明显的漏洞。

结果就是2024年以后,哪吒汽车陷入了经营不善的困境,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员工们从那时起就开始接到“发半薪”的通知,研发团队也在同年解散,企业内部的资金链开始出现严重问题。

而情况更糟的是,哪吒的债务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根据知情人士透露,哪吒汽车的债务在过去三年里已经累计超过了180亿元,且如今的债务还可能高达100亿元。

这些债务使得哪吒汽车的财务状况变得极为紧张,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更糟糕的是哪吒汽车的市场销量急剧下滑,到2025年1月,国内零售量几乎为零,甚至连售后服务都因缺乏配件而陷入停滞。

债务如山哪吒汽车不得不提出一个“债转股”的方案,试图通过将部分债务转化为股权来缓解资金危机。

简单来说,就是让债权人变成股东,期望通过后期的公司盈利来分担债务,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对于大部分债权人来说,他们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取决于哪吒汽车能否在未来扭亏为盈。

然而考虑到目前的资金状况和市场环境,哪吒汽车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盈利能力,尤其是在生产几乎停滞的情况下,债权人对于这种方案的接受度恐怕并不会太高。

公司的高层也开始消失得越来越多,偶尔露面的只有夏一平,与此同时,员工们纷纷吐槽,说公司的高层虽然拿着高额的房补,但对于公司的困境却显得“默不作声”,不再为员工争取权益。

如今的哪吒,已经不再是那个让人眼前一亮的企业,而是一个在危机中艰难挣扎的企业。

“能否挺过诸多困境”

最初哪吒汽车的“初心”很简单,就是要为普通百姓做一款负担得起的好车。

可惜成功的滋味似乎让它迷失了方向,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突破之后,哪吒决定进军高端市场,想要一跃成为豪华车品牌的竞争者。

这看似激进的战略,在最初确实也让哪吒赚足了眼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逐渐显现。

高端路线的研发投入巨大,哪吒为了追求更高端的产品,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生产设施的升级。

然而过于盲目地追求高端市场,不仅让哪吒失去了原本忠实的消费者基础,甚至让其运营陷入了困境。

方运舟在一次供应商大会上就曾坦言:“我们不应该这么快走高端路线,把用户基盘丢失了。”

这话说得不无道理,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重建的,哪吒在高端市场的尝试,最终变成了拖累自身发展的巨大负担。

随着资金的紧张,哪吒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到2024年,哪吒的工厂已经陷入了停摆状态,很多员工选择离开,这个曾经有过8000多名员工的公司,短短时间内人员锐减,剩下的仅仅是1700多名员工。

2024年12月,张勇不再担任哪吒汽车的CEO,转任公司顾问,而创始人方运舟再次接管了CEO的职位。

尽管面对如此多的困难,方运舟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积极地寻求突破。

3月30日的最新消息显示,在方运舟的带领下,哪吒汽车获得了来自泰国的100亿泰铢(约合21.5亿人民币)的授信,这对于缓解其债务压力,显然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哪吒的困境远远没有结束,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哪吒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的泰国市场。

泰国作为东南亚的重要市场,潜力巨大,许多车企都在争夺这片蓝海市场。

虽然哪吒希望借此机会打开新的局面,但东南亚的竞争也异常激烈,能否脱颖而出,谁也无法预料。

中国新能源的骄傲

也有人说如今新能源的竞争太激烈了造成了哪吒汽车的困境,可也有成功突破了困境的企业,那就是比亚迪。

20年前,比亚迪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电池生产商,根本没有想到会涉足汽车行业。

那时的比亚迪就像是一个埋头做事的“小工匠”,专心做好自己的电池,没想到在市场的风口浪尖。

说实话,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时,外界的眼光并不看好它,毕竟那时的比亚迪只是一个“电池公司”,想转型做汽车,大家都觉得它是在碰运气。

更重要的是,汽车行业的竞争那么激烈,老牌车企都在争市场,它一个“新人”怎能脱颖而出呢?

然而比亚迪没有被这种质疑击倒,而是踏实地往前走,不断积累自己的技术和经验,逐渐从“电池大佬”转型成了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

真正让比亚迪崭露头角的,是它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坚持和创新,2010年左右,比亚迪就已经开始尝试生产电动汽车了,尽管那时的电动车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并不高,甚至有些人笑它“做梦”一样。

但比亚迪没有放弃,相反,它在电池技术、驱动技术等多个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逐步提升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动力性能和安全性。

就这样,它一路走来,凭借着务实的技术积累和适时的战略布局,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定位。

别看现在的比亚迪在国内外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实际上,早期的比亚迪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和困难。

比方说,在2013年到2015年期间,虽然它的电动车销量有所增长,但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市面上的一些老百姓对电动车的认知也不深,充电桩建设滞后等等,这些因素让比亚迪的发展一度受到限制。

然而比亚迪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通过与政府合作、扩大产品线、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逐渐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随着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逐渐增大,比亚迪抓住了这个机会,加大了技术研发和产能建设。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并没有急功近利地冲高端市场,而是稳扎稳打地从中低端市场入手,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比亚迪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在欧洲和南美市场,事实上,随着全球对环保和新能源汽车需求的不断提升,比亚迪的国际化进程也步伐加快,它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大,甚至成为了全球电动车领域的重要玩家。

相较于那些过于激进或盲目追求高端化的企业,比亚迪无疑是一个更为务实的例子。

它没有急于追逐“豪华”标签,而是从解决用户实际需求出发,做到了技术上的创新和市场上的精准布局。

这样的企业,注定是能够在未来的市场中稳步前行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
开心每一瞬间

开心每一瞬间

只会带给你开心的营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