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寺,位于抚州市南丰古城旴江对岸的南台山之上,临旴江东岸而立;因寺内有七层塔,而闻名。
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游南台山时诗意正浓,即兴作诗一首《南丰县南台包敏道赵伯成同游》,“笑傲南台上,东风吹鬓丝。。。楼阁多临水,溪山可赋诗”。以笑傲的姿态站在南台上,笑看周围楼阁与水相映成美景;可见在宋代,南台寺就非常知名,是处胜景。

南台寺 2025年摄
“巨石突兀,溯江而上,旴水西来,倒影垂碧,军峰如掌,翠浮天外,春辰秋晚坐卧其间。”非常形象的描写了南台寺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环境。
南台山位于旴江南岸,又名南岱山。南台山最早的文献记录可追溯到宋代,如宋《舆地纪胜》载, “南潭,在南丰县东,南台之下,古□云,沙上南丰出相。”
明正德《建昌府志》载,“宝岩寺,在县南台,旧名南台。”这是现存最早记载南台寺的方志;只可惜记载信息较少,无法考证其历史。

乾隆《建昌府志》县图
清康熙《南丰县志》载,“宝岩寺,在南津之南台山,旧名南台寺,唐泰和中置,宋治平中,赐额,今废。”又载,“祥光寺,在宝岩寺旁,南台山之左,初圆觉禅师于此建塔,名曰,宝岩塔院。宋大观元年丁亥,啟建天宁圣节到场,有神光发见,如红金映日,事闻明年戊子正月,赐名祥光。”
南台寺寺内保存的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碑刻记载:“邑南部滨河寺,创自唐文宗太和,宋治平赐额宝岩。”
从以上资料中,可知南台寺,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年),初名南台寺,宋治平中改为宝岩寺。县志、碑文所记载的唐泰和应为唐大和。亦可以看出“南台寺”与“七层塔所在的祥光寺”是两座互不相属的寺庙,两座寺院曾同时存在过;寺院所在位置也不相同,仅为相邻而建。

1959年摄 宝岩塔
祥光寺,始建于宋代,初名宝岩塔院;圆觉禅师建造了宝岩塔。宋治平中(1064年-1067年),南台寺被赐额“宝岩寺”,因宝岩塔得名;清康熙间宝岩寺已毁,而祥光寺依然还在;详见康熙《南丰县志》载“祥光寺。。。淳佑三年,六月九日,大雨震电有火炎于浮图之顶,延燎寺舍。明万历四十三年重建。”
同治《南丰县志》记载与康熙《南丰县志》同,南台寺已毁,祥光寺还在。民国《南丰县志》载,“南台道院,在南台寺”,祥光寺未有记载。
从唐大和年间始,至民国初,南台山曾存在过南台寺(宝岩寺)、许族阳真君祠、宝岩塔院(祥光寺)、南台道院、碧霞宫、江山览胜亭、观澜亭、仰高亭,等建筑, 南台山上的寺院、亭子,屡建屡圯,至今原貌均不复存在。
解放初期,幸存的南台道院(南台寺),是道光小二年(1832年),在原许旌阳真君祠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1986年9月,宗教政策落实,寺庙归还佛教界管理,今仍用旧名“南台寺”; 1987年七层塔复建后,于1992年划归南台寺一并管理。

1962年摄 宝岩塔
七层塔,原名雁塔,又称宝岩塔,后称文风塔;位于南台山之巅。
相传建于梁大同(535年546年),出土碑文记载始建于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耗时10多年方建成,建成时塔身金碧璀璨,为当时江西之冠。永安院(今寿昌寺)圆觉禅师率众建造,圆觉禅师隐姓埋名在南丰寿昌寺修行,曾被宋仁宗皇帝亲自召见过。
康熙《南丰县志》 载,“圆觉禅师, 逸其姓。 初得业永安, 后住持祥光, 喜儒业。 章郇公 得象, 征时与师,善及当国。 邀至京师, 奏赐紫衣方袍, 欲厚报之, 师固辞,惟以监书藏经为请, 公为, 置经一藏, 儒書一监, 送还。 ” 从中可以看出圆觉乃当时著名的高僧,受到官拜左相章惇的推崇。
七层塔,依据古泗州宝塔(今江苏洪县东南)原貌建造而成,为七级大圣舍利塔。淳祐三年(1243年,被雷电击毁。元至正九年(1349年)重建,有七级十四层,塔顶为铜顶铜瓦,檐角悬铃,塔身上下大小均匀一致;塔身外侧无连廊通道,与今七层塔有外廊造型完全不同,古塔比较质朴,今塔较秀气。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又重修。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整个塔顶被大风吹落旴江,七层塔身未受到波及,并依然屹立了近300年;此后七层塔顶上生长了树木,久之成荫;相传,春时开满了鲜艳的深红色花朵,其形如碗;文人士子认为是“妙笔生花”之祥瑞,有兴文运之兆,故称“文风塔”。
1970年,因炼钢盖厂房缺砖料,四层半塔身被拆。1985年开始重建,耗时2年竣工。

金棺银椁、金佛 王伟东 摄
1985年,兴建清理塔基时,在距地表6.3米的深处,发现小型大圣舍利地宫一座;南丰知名摄影家王伟东先生当年曾亲历这一过程,并用相机记录了出土文物,据其回忆:地宫出土碑刻楷书铭文,“大宋国嘉祐三年,建塔寺于南台山之巅,为名僧圆觉禅师化缘,众乡亲募捐赞助而建成。”
在塔基下地宫中还珍藏着一批珍贵的文物,如在舍利地宫第二层安放有佛舍利铁函,并在其周围发现了现今唯一存世的浙江龙泉窑产品供佛器皿—龙泉青瓷兽蹄炉;铁函内更是藏有造型精美、构思独特的十二件铁龙,以及金棺银椁、金佛、铜佛等珍贵文物。
以上,王伟东先生所回忆当时出土的这些珍贵文物,均是北宋嘉佑三年建七层塔时,圆觉禅师所安放进去的,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抚州市博物馆及南丰县志亦可窥探其貌一二。

金棺银椁、金佛、铜佛
1994版《南丰县志》记载,“卧佛像,作侧卧状,高髻,右肱曲枕,双目微合,脸部清秀、俊逸、安祥,身着袈裟,曳地,跣足,用薄金箔铆嵌而成。长11.3厘米、宽2.3厘米。” 这尊宋代金佛整体制作精细,神态安详,衣饰纹理细致。
又载,“铜铸释迦牟尼像,端立于镂空覆斗形床座上,头覆花幔,身被袈裟,脸部端庄,背光呈桃形并间以莲瓣,通高22厘米。” 造像神态安详,动作自然。

铁龙 王伟东 摄
再载,“铁龙,用熟铁锻打而成,各关节处用铆钉相接。造型别致,共12只,形态各异。1985年出土于南丰宋代宝岩塔第二层内。” 铁龙,造型小巧,构造巧妙,工艺精湛。
相传,12只铁龙在20多年前已遗失,现如今该相片更显弥足珍贵,已是南丰县不可多得的珍贵影像。

山门
经过近40年不断的增建、改建,南台寺寺院已初具规模,环境优雅、建筑宏伟,如今更是拥有山门、钟鼓楼、膳堂、禅堂、天王殿、大雄宝殿、宝岩塔等众多建筑。
大雄宝殿,滨江而建,红墙灰瓦,飞檐高耸,金碧辉煌;宝岩塔屹立南台山之巅,高耸入云,与旴江交相辉映,千百年来均为南丰县的一大名胜景点。
山门,近年增建,仿牌楼式门楼,四柱三门三楼;钢筋混凝土构筑,白墙黛瓦,颇具徽派建筑风格,与赣派风格的青砖灰瓦风格稍有不同,南丰传统建筑大门样式多为门斗、门罩、门廊,罕有门楼式大门。

天王殿
天王庙,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大殿左侧是狭长的临水仿古长廊,通过长廊可以一览旴江索桥、县城滨江美景。

大雄宝殿
寺院内大雄宝殿,仿唐风混凝土结构建筑,高达15米,建筑面积250多平方米,重檐歇山顶,红墙灰瓦,建筑内外金碧辉煌,雄伟壮丽。大殿正面 “大雄宝殿”四个镏金大字,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

如来佛像
殿内中央塑有释迦牟尼佛神态安祥、双手合十静坐在莲花宝座上,阿难、迦叶侍立身旁,大殿两旁及后端分别为十二圆觉和文殊、普贤的塑像,雕刻工艺精湛,维妙维肖。大殿后面为香樟木雕刻的千手观音菩萨像。

七层塔
1985年,重建的宝岩塔,平面呈六边形,上下层大小如一;塔高44.7米,共分7层,塔身直径12米,建筑面积 578.12平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白墙红瓦,每层腰身建有一圈红色观景外廊,每层均有门洞进入外廊以供游人登高凭栏观赏塔外景色;每层外廊底部有18个仿斗拱饰件,塔外每层各屋檐翘角均挂有银铃,微风徐来,清脆悦耳;屋顶为灰色宝瓶状塔刹兼避雷针。
宝岩塔正门,为拱形门洞,门楣上镶嵌石匾题有“宝岩塔”三个金色大字,为舒同所题。舒同(1905年-1998年),江西省东乡县人;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和开拓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

五百罗汉壁画
宝岩塔内各层墙壁均绘有五百罗汉画像,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壁画为南丰本土著名画家揭晓华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所绘。
古今宝岩塔,临江而居,建造雄伟,登高远眺,万象纷呈;可谓挹军峰之苍翠,临旴流之清漪。自古就有南丰绝景之美称,为历代游人憩息览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