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几千年来,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拥有一颗心,却不知道心为何物。大家也都一直这样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那颗心。
心是什么?心在哪儿?怎么把握心?没有人说得清楚,也没有人去详细地说过它。本文或许能给你一个答案。
何止心如此,情也如此。情,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世间人人都有情,世人也不清楚情为何物。
人们大多不知“心”,也不知“情”,只知道自己拥有很多千变万化、难以自控的心情。
老子说:“以心使气,曰强”。什么是心?什么是气?老子虽然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强”,却没有说明什么是心和气。常言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人人都有自己的气色、气态、气貌。精神气貌,就是精神面貌;精神气态,就是神情气态、神情气色。
只是后来人们常说“精神”一词,说“气态、气貌”的人就变少了。
人人都有自己的心气,心气足,则干劲足;干劲足、则精神足。心若还在,梦就还在。只是人们大多并不知道心为何物,它在哪儿,也不知道应该怎么修持它?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这句话是在说:心,可柔可刚;刚如猛虎,柔如娇嫩蔷薇。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这句话是在说:心,可大可小;大如网,疏而不漏;小如结,愁肠百结。
古人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认为:心诚于内,内心真诚,真诚实意,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古人云:“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人所谓的修身养德等,都语焉不详。所谓的修身养德,细究起来更像是修心。
人们大多不明白心为何物,说出来的话,就只能凭着各自的理解与感悟。
个人认为,关于心的描写,在《心之力》一文中,反而讲述得较多、较细致一些。摘抄如下: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
这句话是在描写心之大,心大则可包容宇宙万物。它与“大其心,容天下之物”,其实是一个意思。
相反,心也可以无限小,以至于“空无”。倘若心中无色无欲,世间红粉就尽皆骷髅。心无一物,就不会有挂碍。“人生于天地之间,形而下者曰血肉之躯,形而上者曰真心实性。血肉者,物质之所成;心性者,先天地之所生。故而有唯物唯心之论说”。
个人认为世界分两极:阳极为物质;阴极为心性。宇宙有物质,人有心性。暗物质也是物质。
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天地不过阴阳二气所化。人不同于顽石尘土,就在于其拥有心性。
“人活于世间,血肉乃器具,心性为主使,神志为天道。血肉现生灭之相,心性存不变之质,一切有灵生命,皆与此理不悖。
古今所有文明之真相,皆发于心性而成于物质。
个人有何心性,即向外表现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向外表现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佛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西方,先有旧约主神虐民之邪暴,后有耶稣新约爱民之改良”。
人之心性,变幻无常,可入正道,也极易坠入邪道。
人之心性,变幻如此。“耶稣明之故,说忏悔,使人懂耻而不恶;孔子明之故,说修心,使人知止而不怠;释迦明之故,说三乘,使人明心而不愚;老子明之故,说无为,使人清静而不私”。
假如人人忏悔,则天下美好不恶;假如人人修心,则人人知止不殆;假如人人懂三乘佛法,则人人不愚;假如人人无为而无不为,则天下清静祥和、公私分明。
“在人世间,心为万力之本。由内向外,可生善、可生恶、可创造、可破坏。由外向内,则可染污、可牵引、可顺受、可违逆。修心以正,则可造化众生;修心以邪,也能涂炭生灵。”以上是部分《心之力》一文中的内容,为了阅读方便,略有改动。
古人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谓谦虚,就是心谦虚,就是虚心。
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虚其心”就是无为之治的根本。
试问如果人心全部被生活的担忧和压迫所填满,人还怎么安心自在。
虚其心,不是让人虚心接受一切现实或不公,而是让人心中不被恐惧、担忧、压迫所填满。
人心的这种无压迫、空灵的状态,才叫做虚其心。虚与实相对,它们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就像阴阳的关系一样。虚,就是空。
什么是心?古今中外,所言不一,很多解释、意思都大相径庭,但本质上都承认心很重要。都主张心平气和、平心静气、安定身心。心,宜虚不宜实,宜静不宜躁,宜安不宜乱,宜柔不宜刚,宜善不宜恶,宜大不宜小。如此,人的心灵、心性才能保持空灵、自在、不满盈,才能用它感应万物,也才能弊而新成。
常言道:“人的心,海底针”。“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说的就是“人心难测,海水难量”。
人心可以广大如天地、也可渺小如针芒,如何能够测量。为什么人不可貌相?因为人不仅有貌,还有心。人心或广大或狭小,或阴暗或光明。如何能只凭相貌看人?
人生的路,风雨兼程。
不会修心,就可能心如针芒、心有千千结;
懂得修身养性,就可能胸有沟壑、心怀天下。胸,就是心胸。所谓修身养德其实就是修心。
什么是心?什么是心性?什么是性情?
古今贤人、圣人,都在千方百计地修持它,应用它。但是能够详细解释它的人,甚至就连提及它的人都很少。古今非学有所成者,不敢言心。不是他们不想说,而是他们可能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说。
说多了,可能还会被他人冠以唯心主义者的称呼,难道他们就不知道世界是唯物的吗?
所谓心者,不过是在探索万事万物的本质而已。
万事万物都有其表象和本质。什么是表象?什么是本质?
终将逝去的,就都是表象;永恒不变的,就都是本质。
再大的风,终会消逝,而人心依旧。
《六祖坛经》中有一个典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明明是风吹幡动,为什么惠能非要说仁者心动?难道他不知道是风动了、幡动了吗?
这句话的意思本质上就是在说:哪有什么风动、幡动,就是你们两个和尚无聊、心动了,在那儿闲扯淡。当然惠能没有那么直接,而是用了仁者二字先拍了一记他们的马屁,同时说出来了二者闲心动了的实质。
在这个典故中,实质上就是在说:风动了、幡动了、俩和尚的闲心也动了。
人的肉体生灭无常,人的心性永恒如常。
人有人性、物有物性;人性,就是人之心性;天地万物皆有其心性、性质,或大或小,或弱或强。
在人世间,道德仁义礼智信,便是心性可以到达的不同境界。
道有道心,德有德心,仁有仁心,义有情义良心,礼有公平公正的公理心,智有慧心,信有信心,本能有本能的野心和邪恶的黑心。
道德仁义礼智信,都不是物质纬度的定义,而是精神纬度的心灵层次定义。
物有物性,人有人性;人性,便是人心。
常言道:人心隔肚皮,相交两不知。
心,为什么那么难以认识、理解和把握?因为,心,就是人的灵魂;心,就是心魂。身有边界,魂无边界;身有形质,魂无形无质。
它可以广大如天地,能容天下之物,包括天道、天命也可以被它包容。心与道合就叫做道心。
心、魂乃一体,明白此理,你才有可能接着破解三魂七魄的秘密。
世人大多被现实所羁绊,不懂得如何修心、用心,反而让自己的心被各种压力、担忧、恐惧、烦闷、无聊所填满。如此心性,无法保持内心的空灵高远,又如何能成事。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的,是心;宁静的,也是心。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是在说“心”定,心不被外物所扰、所威摄。
正所谓:“定其心,能应天下之变”。
世人皆爱纵论天下大事、古今风流人物,倘若不能公平、客观地纵论诸事,又能有何益处。
正所谓:“平其心,便可纵论天下之事”。世人皆在追寻万物的真理,如果不能潜心向下,如何能够通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万物的本质。
正所谓:“潜其心,才可观天下之理”。
人人都有一颗心,可广大如天地,也可细小如针芒;可柔情似水,也可刚烈如火;可善如菩萨,也可恶如魔鬼;可安定如山,也可飘渺如浮萍。
你怎么样修持自己的心,你就会获得什么样的人生。
世人大多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而为外物所左右。古今贤人哪一个不是修心有所成之人。
人有七情,心有七变,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便是人心的一部心灵字典。人心的一切变化皆出于它。
世人就连喜怒的前两种变化都难以把控,更何况其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是喜和悲;喜怒不形于色,说的是喜和怒;人一得意就忘形、一得意便猖狂,得意也是喜。人心不是不可以心喜,而是过犹不及。心若不能自控,必将被外物所趁。
学习认识与掌控自我内心的学问,就叫做魂学,也叫做心理学、心灵学。
魂学与魄学合起来,就叫做现代灵魂学。
魂无形无质,魄无形无质,心无形无质,思想无形无质,认知也无形无质。
要想真正认识它们,至少需要先把它们转化为有形、有参照。正所谓:通俗才能易懂。
魂,类似于心;魄,类似于思想。它们加起来,就叫做现代灵魂学。
人心之路漫漫,来吾道乎先路。
什么是心,简单点理解,就是你的想法。
尽是说些大道理,没实质内容。鹦鹉学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