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狱中“加密通信”背后:为何出狱后不能再联系?

崔琰玩转科技 2025-02-18 17:13:21
点点关注,不迷路

最近,上海市军天湖监狱发生的一起服刑人员用“密码”传递信息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背后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监狱又为何不建议服刑人员出狱后相互联系?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

在2024年5月下旬的一次例行检查中,监狱民警张熠辉发现服刑人员陆波有个特殊的笔记本。陆波面对询问含糊其辞,这让张熠辉察觉到异常。经过一番钻研,借助《新华字典》,他发现那些看似怪异的“黉司蒇肌”“服误咑零窜”等文字组合,竟然是电话号码的“加密”形式,涉及其他服刑人员及其亲属。

其实,这不是陆波第一次这么干了。早在2023年底,他就尝试在与家人的书信里,利用化学元素周期表“说暗语”传递电话号码,把化学元素对应周期表中的数字组成手机号码。当时他就因这种违规行为受到了处罚,可没想到他还不收手。

可能有人会好奇,陆波为啥非要这么做呢?这就要从监狱这个特殊环境说起了。服刑人员在狱中,因为有着相似的遭遇,很容易产生亲近感,甚至“称兄道弟”。他们觉得彼此是“患难之交”,就想留下联系方式,等出狱后继续往来。但这种关系真的可靠吗?

军天湖监狱的相关负责人给出了解释。监狱里人员构成复杂,大家背景不同,在狱中建立的关系往往缺乏真正的了解和信任。一旦离开了监狱这个环境,这种关系很容易变味。就像陆波这样,他记录其他服刑人员及其亲属的联系方式,就给后续带来了隐患。

更严重的是,存在利用这种关系进行违法活动的风险。个别服刑人员会利用在监狱获取的他人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出狱后骗取其他服刑人员家属的财物。想象一下,服刑人员的家属本来就盼着亲人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却遭遇这样的骗局,得多糟心。这不仅伤害了受害者,还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和稳定。

为了保护服刑人员及其家属的利益,维护社会安全,监狱不建议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互相联系,也不允许在押人员让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带信息给家人。同时,监狱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服刑人员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明白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规定。

从陆波的事情也能看出,监狱民警的工作并不轻松。他们不仅要时刻关注服刑人员的改造情况,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识破这些“加密”手段。张熠辉民警就是通过不断了解服刑人员、仔细研究,才成功破译密码。这背后是他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是为了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安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家对监狱不建议服刑人员出狱后相互联系这件事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咱们一起交流!

0 阅读:70
崔琰玩转科技

崔琰玩转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