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就是一堆白花花的屁股扭啊扭。
整个前半段各种疯狂大尺度激情四射,后半段则是婆媳大战各种吵架撕逼。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却打败了同样尺度炸裂的《某种物质》成为了今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它当然就是口碑两极分化的大热片《阿诺拉》

01
《阿诺拉》的剧情就是一部加了限制级滤镜的《小时代》。
女主角阿妮,本名阿诺拉,是个在纽约舞娘俱乐部打拼的脱衣舞娘。
有一天她遇到了俄罗斯富二代伊万,凭借出众的颜值和高超的“技术”很快征服了对方。
伊万住着豪宅开着豪车,挥霍着父母的钱,活脱脱一个被宠坏的妈宝男。可就这么个不靠谱的主儿,愣是和阿妮闪婚了。

然而阿妮沉浸在做阔太太的幸福感中时麻烦却来了:
伊万的父母得知儿子娶了个钢管舞娘后就像吃了苍蝇,赶紧派保镖来收拾烂摊子。
可关键时刻伊万竟撇下阿妮,一个人溜了!
于是阿妮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卷进了一场离婚大战。
她和保镖伊戈尔等人一起踏上了寻找伊万的旅途,一路上鸡飞狗跳好不热闹。
本以为找到了伊万就万事大吉,却不知伊万只把这场婚姻当成儿戏。、
阿妮对他这个富家公子来说,自始至终就是个玩具。
于是接下来,伊万的父母亲自上场,逼迫阿妮离婚,各种唇枪舌剑各种撕逼。
这剧情不就是狗血偶像剧的翻版嘛?
可导演肖恩・贝克偏偏就敢把这俗套的壳给打破,让观众在狗血里品出点不一样的滋味来。

02
《阿诺拉》最大的噱头无疑是女主阿诺拉的职业——脱衣舞女。
电影在大尺度这方面是真敢玩,女主角米奇・麦迪森在片中的表演相当火辣。
导演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她的工作日常:
钢管舞镜头从性感舞姿到伊万在别墅里的缠绵,每一帧都充满视觉冲击。
女主为角色“全裸上阵”,尺度之大让观众直呼;“这是艺术还是擦边球?”

但别急着骂“低俗”,导演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阿诺拉的职业不仅是吸引眼球的工具,更是电影主题的核心载体。
她用身体赚钱,却从不以此为耻;
她在舞台上自信张扬,生活中却孤独脆弱。
这种反差,恰恰揭示了社会对“特殊职业人群”的偏见与压迫。
女主的“艺术牺牲”,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为了撕开社会的虚伪面具。
导演肖恩・贝克一直关注边缘群体,尤其是性工作者。

在《阿诺拉》里,导演没把脱衣舞娘这个职业给妖魔化,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视角去展现她们的生活。
从阿妮的日常工作,到她和顾客的互动,再到她和伊万的婚姻以及最后的离婚,导演都在试图告诉观众:
性工作者也是人,她们也有梦想、有情感、有尊严。
03
如果说大尺度是《阿诺拉》的外衣,那狗血剧情就是它的内核。
妓女爱上嫖客,从金钱交易发展到真爱,结了婚甚至计划私奔。
这剧情,琼瑶看了都摇头!
伊万的家族无法接受阿诺拉的职业,派人威胁她离开。
这桥段,韩剧编剧都嫌老套!
阿诺拉一度为了爱情放弃脱衣舞事业,但最终选择重回舞台,找回自我。
这结局,鸡汤文都不敢这么写!

但离谱归离谱,《阿诺拉》的狗血剧情却意外地戳中了一些现实痛点:
职业歧视:阿诺拉因为职业被贴上“不道德”标签,甚至被剥夺做母亲的权利。
阶级固化:富二代家族对阿诺拉的打压,暴露了上层社会的傲慢与偏见。
女性困境:阿诺拉在爱情与事业间的挣扎,折射出无数女性的真实困境。
电影中有个细节,前半段阿诺拉和伊万在一起时一直都是平行身位,即便上床也是。
可到了最后伊万清醒后,站在飞机旋梯上告诉阿诺拉:
我就是和你玩玩而已,你还当真了?
一个富二代,怎么可能真和一个钢管舞娘结婚?
这是两人第一次出现如此高低悬殊的身位,是伊万第一次居高临下和阿诺拉说话。
这才是伊万的真实内心,也代表了大部分对特殊行业从事者的态度。

04
《阿诺拉》最让我意外的是它的喜剧元素。
阿诺拉在舞台上自信满满,甚至调侃观众:“你们花钱看我跳舞,我才是赢家!”
她用幽默化解职业歧视,比如对质疑她的人说:“我靠本事赚钱,总比啃老强吧?”
阿诺拉的同事们在后台讨论“职业规划”,仿佛在开职场座谈会。
富二代家族的“道德审判”,被阿诺拉一句“你们靠剥削赚钱,比我高尚?”
瞬间怼得对方哑口无言。
这些笑点,不仅让电影更有观赏性,也让沉重的主题变得轻松易懂。

05
良心讲,这部电影从艺术高度上讲是不配拿奥斯卡的。
它之所以能成为奥斯卡赢家,靠的不是艺术高度,而是政治正确。
电影通过阿诺拉的故事,呼吁社会尊重脱衣舞女等边缘职业者。
阿诺拉从“为爱放弃事业”到“重回舞台找回自我”,她的成长轨迹,正是好莱坞最爱的“女性觉醒”叙事。
电影不仅探讨了职业歧视,还涉及阶级差距、性别压迫等热门议题。这些元素让《阿诺拉》成为奥斯卡评委眼中的“香饽饽”。
所以《阿诺拉》的成功,是政治正确的胜利,而非艺术的胜利。
评分:★★★☆☆(三星给女主的勇气,两星扣给导演的野心)
观看指南:别带脑子,专注画面和笑点,保你看得爽!
qwer
题材不错。片中故事贴近生活,且实际中这种女性结局算好的了。确实传递出的思想如文中所说。拿奖也实至名归。
张小福
烂片
牛爸
就是给底层女性安心跳脱衣舞找一个理由[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