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对俄制裁铁幕难破,普京借联合国另辟和谈蹊径

凌勇畅聊 2025-03-29 10:16:08

3月27日,当欧洲27国领导人在巴黎签署联合声明,誓言“对俄制裁持续至乌克兰和平”时,克里姆林宫抛出一项震惊国际的提议:由联合国接管乌克兰并监督选举。这场看似平行的外交博弈,实为俄欧围绕战争走向的终极角力。

巴黎峰会虽达成“维持制裁”共识,但派兵议题暴露欧洲深层矛盾。法国总统马克龙坚持英法可“自主派兵”,而克罗地亚总统米拉诺维奇直言“派兵永远不会发生”。这种分歧源于现实压力:德国军费已占GDP的2.1%,波兰因援乌导致通胀飙至18%,民众抗议浪潮此起彼伏。朔尔茨呼吁美国“绑定欧洲制裁立场”,恰反映欧洲经济疲软下的焦虑——若美国单方面解除制裁,欧盟将独自承受能源价格波动和产业链断裂风险。

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的“联合国托管方案”,本质是瓦解乌克兰现政权的合法性。其核心逻辑直指泽连斯基政府的执政危机:乌克兰地方选举投票率仅35%,远低于战前水平。俄方建议联合国组建特别委员会,在乌全境监督议会选举,此举既能规避与现政府谈判,又可利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身份掌控进程。值得关注的是,该提议与中方“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立场存在潜在呼应,可能为俄争取更多外交空间。

美国在沙特吉达会谈中释放的“解除制裁”信号,与欧洲立场形成微妙温差。特朗普政府前官员透露,白宫正评估放松对俄能源制裁的可能性,以缓解国内油价压力。这种跨大西洋分歧刺激欧洲加速战略自主:法德牵头成立“欧洲和平基金”,计划年内向乌提供50亿欧元军备;同时推动《全球门户》基建计划,试图替代俄罗斯能源供应。

俄乌前线陷入消耗战泥潭,双方日均弹药消耗量达5000吨,远超欧洲产能极限。普京的联合国方案虽遭基辅断然拒绝,却为俄争取到道德叙事权——莫斯科可宣称“愿接受国际监督”,对比西方持续军援的“战争延续者”形象。而欧洲坚持制裁的表态,实为争取谈判筹码:德国智库计算显示,若解除制裁,俄能源收入将反弹至3000亿美元,足以支撑三年战争。

这场博弈的终局或将重塑欧亚地缘格局。当美国大选临近、乌克兰反攻乏力、欧洲经济承压的多重变量交织,各方都在寻找体面的退场机制。普京的联合国提案或许难以落地,但其释放的战略试探信号,已然为僵持的棋局撕开一道裂隙。

0 阅读:0
凌勇畅聊

凌勇畅聊

让你随时掌握世界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