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系》作者:武志红
上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全能自恋”这个造成我们众多心理问题的背后原因。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才能打破全能自恋的魔咒、获得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敌意的想象游戏
在前面我们介绍过,全能自恋是每个人婴儿时期都有的经历。婴儿因为心智不成熟,所以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都围绕着自己在转,所以一旦有任何事情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就会哭闹、发脾气。
而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教养,就会把这种婴儿般的习惯保留到成年时期,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巨婴”,继续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这就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因为,和孩子不一样,成年人是要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的,和人打交道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孩子的哭闹可能只会影响家中的一两个人,也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但是成年人发的脾气,造成的损失要广得多、破坏性也更大。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全能自恋的根源不在外而在内,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又会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破坏我们的人生。
那么,这种破坏力具体是什么样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呢?
心理学上认为,这种类似于婴儿哭闹的愤怒和不满,来源于“敌意的想象游戏”。
敌意的想象游戏,意思就是说,我们会对关系中的敌意非常敏感,总是觉得别人对自己充满敌意。而一旦认定了敌意的存在,我们也对对方产生了敌意,甚至产生暴怒的情绪,想要和对方一决高下。即使这种暴怒没有真的表现出来,憋在心里,仍然会影响我们和他人的关系。
武志红老师说,在多年的心理咨询中,他看到过许许多多在人际关系中表现特别糟糕的人,很多就是因为他们沉溺于这种敌意的想象游戏,并对此深信不疑。
如果我们深入解析他们的心理,可以把他们心理的前后变化分解成五个步骤:
第一步:你要按我的来;第二步:如果你不按我的来,那么我就会愤怒;第三步:我的愤怒攻击了你,你就一定会还击我、报复我;第四步:因为你报复了我,所以我发现,你的种种行为,其实都是在攻击我;最后一步:我感到很委屈,因为我其实没对你做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凶?所以我变得更愤怒了。
这就是“敌意想象五部曲”。它是这些人的人际关系陷入严重困境的直接原因,涵盖了全能自恋的方方面面,比如控制欲和暴怒。
实际上,之所以叫“敌意想象”,意思就是,这里面的敌意,都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并不一定真的存在。
但是,陷入这种情绪的人,没有办法思考这么多,因为他们的内心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空间。所以,虽然想象并不真实,但是在他们的心中却是真真切切的。
魔鬼在自己心中
此外,对于全能自恋的人来说,因为他们的心中只住着自己,所以外部的世界是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的:一个部分是他们能控制的部分,这个部分就是善意的、好的;与之相反,还有一个部分是他不能控制的部分,那么,它就是敌意的、不好的。
所以,他们不可避免地想要控制别人,而一旦控制失败,他们就会陷入恐慌与愤怒。而且,由于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看待别人时也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于是,他们想象中的“你”,其实也不是真实的“别人”,而只是他们自己的一个镜像,就像我们照镜子的时候,在镜子中看见的那个人。当我们对镜子愤怒时,镜子里的人自然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愤怒。
所以,以后如果我们遇到了这种敌意想象的时刻,在把别人当作十恶不赦的坏人之前,不妨自己先想一想,自己对别人产生的恨意从何而来,这种愤怒是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是自己的内心想象了太多不存在的东西。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思考获得平静,重新评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不是用暴力、愤怒去硬碰硬,也就可以实现内心的成熟。
实际上,从根本上来讲,成长就是这样的一个历程,需要我们从不成熟到成熟,从盲目到理智。
在最初,因为我们受到了自身能力的限制和思维的限制,所以习惯于把一切不好的东西都归为外部世界的影响,仿佛全世界只有自己是对的,其他人都是不好的。
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逐渐发现,原来这些看似是外在世界的邪恶、黑暗、失控,其实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外部世界的恶是我们内心切割和分裂的结果,是内在的恶向外投射的结果。
所以,一旦我们意识到,魔鬼就在心中,就能不断地加深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使得我们的内心不断地从分裂走向整合。到最后,我们就会明白,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其实是一回事。
而到了此时,我们也就能战胜心中的魔鬼,过上更从容、更幸福的生活。
归罪与归因
在受到全能自恋影响的时候,还有一种感受经常影响我们,那就是挫败感。
全能自恋的人,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但是现实往往没有那么配合,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好像要为难我们,让我们无法得偿所愿,甚至会让我们出丑。
这种时候,如果我们感受到强烈的挫败感,就是因为,我们的自我尚未成形,或者是我们的自我“破碎”了。自我不完善的人遇到挫败,就会觉得“我”被“瓦解”了,也就是被“杀死”了。
那么,在遇到这种挫败感时,人们通常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有的人可能会一蹶不振、颓废下去,有的人则会用“归罪”来让自己摆脱自我的谴责。善于归罪的人,就是全能自恋最为严重的人。
我们刚才说到,挫败感会让我们觉得自己被瓦解,而这是全能自恋者完全不能接受的。因为,就像婴儿一样,全能自恋的人会追求每一件事情都必须符合自己的想象,这样才有掌控感,而一旦事情不如意,他们就会崩溃,进而引起自我的瓦解。
那为了避免这种自我瓦解,他们会把引发自己崩溃的责任推卸到外部世界。于是,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他们都要去怪罪,只因为他们下意识认为,每一件小事都应该符合他们的想法,如果不符合就会崩溃,所以必须去找到怪罪的对象,来让自己保持安全。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归罪”和“归因”是不一样的。
归因,是我抱着一种基本中立、客观的态度,去反思挫败产生的逻辑,到底为什么失败了,原因可能在我,可能在你,也可能完全是意外而已。我要做的,只是找到原因,而不是去找出罪人。
归罪则不同,归罪的终极目的是找出罪人。这个罪人,是造成一切失败的罪魁祸首,是有主观恶意的。找到他,并且惩罚他,才能让一切重回平静。
我们可以举一个大家童年时几乎都遇到过的事情做例子。很多人童年时都被大人冤枉过,大人丢了钱,找不出是谁偷的,就认定是孩子拿的。孩子不承认,肯定免不了一顿皮肉之苦,最后,钱在别的地方找到了。
那为什么丢了钱的家长会打孩子呢?因为东西丢了找不到,是全能自恋的人最恐惧的事情之一。他们必须找到那个“罪人”,而眼前的孩子是他们最容易认定的“贼”。既然必须找一个对象去归罪,那么年幼的孩子就是最容易归罪的对象。
和孩子类似,婚姻关系中好脾气的另一半,职场中的下属,都是最容易被人归罪的对象。
而在社会层面上看,归罪事件的影响也早已经扩大到了全社会的层面,比如我们众所周知的“扶老人事件”,就是典型的归罪事件。
老人在外面意外跌倒了、受伤了,有路过的好心人把他扶起来,甚至送到医院里,结果老人转头却跟警察说,是这个扶了自己的人把自己撞倒的。
这些老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网络上有一个流行的解释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意思是这些人原本就是坏人,要故意讹诈好人。
但是,从心理学上分析,老人之所以会怪罪好人,就是因为这些老人的心智并不成熟,是某种程度上的“巨婴”,在自己失控的时候启动了“归罪逻辑”,而归罪的逻辑就是,谁靠他们最近,谁就倒霉,谁就要被怪罪。
所以,“扶老人”的类似事件,在过去我们容易把它们看作是简单的道德问题,但是事情背后的真相,或许是一些人的心智尚未成熟。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被人归罪,也可能去归罪别人。我们需要注意的则是,理解归罪的逻辑,不去责怪别人,在自己被误解的时候,也能调整自己的心态,走出内心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