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
一首王力宏作曲、阿信作词的
《在梅边》
风靡全球
融合京剧与昆曲
让当年不知道何为“牡丹亭”
谁是“汤显祖”的人们
都能模仿着哼唱几句
青春版《牡丹亭》
成为很多观众
“入坑昆曲的第一部作品”
2024年6月23日
这场“此生不可错过的昆曲演出”
登陆宝鸡大剧院
青春版《牡丹亭》精华本
宝鸡站
|演出时间|
6月23日(周日)19:30
|演出时长|
约180分钟
|演出场馆|
宝鸡大剧院
水袖流转的昆曲、深沉悠远的古琴、苍劲雄浑的书法……近年来,从各大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到诉说非遗传承的综艺节目,再到回头率居高不下的汉服,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愈来愈浓,传统文化也不断以崭新的姿态牵引着年轻人的目光。穿汉服、看戏曲、听相声,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国风”已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热门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一上线
便在豆瓣收获了9.1分超高好评
并让昆曲观众平均年龄下降三十岁
被很多人誉为
“此生必看的昆曲典范”
“昆曲入坑之作”
更有观众称其为传世经典
在青春版《牡丹亭》的几百场演出中
每一场演出总会有大批年轻人前去观看
青年观众占了六七成,是一大主力军
甚至有学生观众看后感慨:
宁愿醉“死”在《牡丹亭》中
永远不要醒过来
青春版《牡丹亭》
让更多青年人热爱上了古老的昆曲艺术
也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然,还会有很多朋友在后台留言,担心听不懂昆曲!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昆曲”入门应该如何听?
昆曲入门
昆曲的发音用的是北方官话加一些苏州方言。
和评弹不一样,昆曲并不是完全的苏州话发音,在明代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时,定为以《中原音韵》为原则,相当于用了当时的“普通话”来唱,所以后来才能在全国南北广泛流行开来,直到今天也能和普通话相通。被称为“中州韵——姑苏音",这让昆曲听起来既有吴侬软语的特色,同时又能与流行于全国的官话相通。
发展到如今,同今天的普通话相比,昆曲发音中兼得吴侬软语的一份感觉。现在演出的昆剧,现场还会配有字幕,即使是不同地域的观众,也能明白台词了。
昆曲中有五个声调,除了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外,还有吴语中的“入声”字。入声字是一种发音短促的音,不能读长,出口即断。入声字是自古汉语中就有的,在宋末时才开始在北方地区逐渐消失,现在还在很多方言中有保留。
昆曲的旋律优美动听,但如何欣赏昆曲的音乐之美呢?对入门而言,在听昆曲的时候,主要听三个方面:
听咬字
在听昆曲的时候,要细细听演员的咬字,要做到每个字都交待清楚,尤其是音节长且发音很长的字,可以听出字的“头、腹、尾”音。
听声腔
接下来,就是听演员的声调,和听流行音乐不同,听昆曲是可以通过每个字的唱法区分不同声调的。
比如,上声字(也就是三声)会用到“亾腔”“嚯腔”,发音时会比谱子高八度来唱,然后降下来;入声字会用到“豁腔”,出口即断,然后再继续唱。
听拍板
昆曲场面很重要的乐器是拍板,它掌控着整体的节奏,一般来说,每次开始唱曲之前都会拍板三声,第三声板落板即开口。
当然除了听的三个方面
昆曲的“看”也相当重要:
看服装设计
青春版《牡丹亭》整体色调淡雅,呈现浓郁的中国山水画风格,传统苏绣工艺将古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更具观赏性,青春版《牡丹亭》创造性地用服装来烘托花神出场,用十二个月不同的绣花来表现,让舞台的整个气氛随花神独具特色的表演流动起来。
看舞台设计
青春版《牡丹亭》舞台配合着古代大家的书法和水墨画作品,恰当留白的“空舞台”,让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完美融合,艺术感满满。
青春,不过一句牡丹亭
人生,不如一场牡丹梦
极致的浪漫想象
还带有一种“至情”的信念
变成了信仰,成就了文化
青春版并不只是指演员的青春靓丽
更说明了从古至今永远散发青春的昆曲生命
6月23日让我们一起走进宝鸡大剧院
和昆曲一起感受“青春”~
看一场跨越三生的旖旎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