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是村里出了名的老菜农,年过七十,种了一辈子的地。
村头田地里,他总能种出不一样的大蒜和红薯。
年轻的时候,李大爷也曾是个跟着父母靠天吃饭的庄稼人,经验全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出来的。
一天早晨,我在田间遇到他,背着破旧的背篓,动作利索地拔着杂草。
我们坐在田埂上,沾点袄角的温热闲聊,他给我透露了几句种菜的顺口溜,让人拍案叫绝。
红薯土豆的高产秘诀说起红薯那叫一个香甜,土豆烧土豆丝也是家常必备。
李大爷告诉我,红薯土豆想要高产,非得起垄种不可。
因为红薯和土豆都是地下块茎,它们需要松软的土壤才能舒展地生长。
如果土壤板结,根茎就会使不上劲,长出来的土豆红薯小了个头,产量也上不去。
还有一个小窍门,种红薯和土豆时得加灰。
李大爷每年总在田里撒上草木灰,这里面高含钾,能满足块茎作物的需求。
而且草木灰还能防虫,隔壁王家的红薯常有虫眼,他的却总是光滑招人喜欢。
用他的话讲,农业的智慧,要从实践中来。
大葱大蒜的栽种技巧大葱真是个好东西,葱白脆嫩,调味佳品。
大蒜则是家常小炒必不可少的伙伴。
李大爷分享了一个反其道的经验:大葱得深栽,韭菜则需浅种。
不少人种葱时,草草了事,结果产出的葱白稀缺。
深埋再加上覆盖土层,葱白部分就会长得又粗又壮。
种大蒜则大相径庭,蒜头浅植才能让蒜头充分舒展,长得肥大。
说起韭菜,李大爷总结道:“割一茬撒一茬肥。
”每次割完韭菜后均匀撒上一层有机肥,既能保持土壤透气,也能预防韭菜跳根。
这种方法简单有效,收获韭菜一茬接一茬,供不应求。
合理浇水的窍门浇水是种菜的大学问,菜苗需水多,但根系也得透气。
别人总想着怎么浇好水,而李大爷的经验是在苗期“干长根,湿长苗”。
苗期宁干勿湿,土壤干燥有利根系生长。
等苗子过了生长期,再施足水肥,土地见干见湿,保持湿润,这样上了劲,菜苗长的才不会疯高。
一次我亲眼看到他在炎热的夏天尾随农忙,大葱却始终高质量。
李大爷笑着告诉我,当其他人忙着给秧苗大量浇水时,他选择踩一脚慢车,让土壤有时间吸收、排湿。
这样的技巧,需要经验和理念的结合,说着容易,实践颇难,但一经掌握便终身受用。
底肥与追肥的配合重要性种菜不能光靠底肥,施足底肥能保证菜苗起步好,但不及时追肥,蔬菜长大后产量下降也是常事。
李大爷的办法是,在春播时施足底肥,七、八月再追上一些有机肥,像是补充兵力粮草,有条有理。
底肥充足,初期长势喜人;追肥及时,后期补充营养,这样菜苗才能从头好到尾。
沤制绿肥没有巧沤肥这门手艺,也算是农家必备。
每年夏秋之交,李大爷总要琢磨着沤绿肥。
杂草、树叶、菜叶堆在一起,加上点水和稀泥,上面封顶盖好。
再滴一些家里取来的粪尿,两三个月下来,这堆绿肥腐熟透了,堆在田里肥效惊人。
李大爷强调,人们往往觉得很复杂,但实际上就是个细活,纯靠耐心与时间的沉淀。
等到来年清明前后,绿肥撒在地头,等待它们发力的时间一到,再看看菜地里的绿油油那叫一个漂亮。
跟李大爷聊了这么多,也让我深感种地其实是一门细致的活儿,充满了智慧和耐心。
农民们用手去感受泥土的温度、湿润度,凭经验判断种植的每一个环节。
现代生活节奏快了,很多人忘了这些最质朴的农耕知识,但这些经验依旧在无数个老菜农手中代代相传。
术业有专攻,无论我们身处哪个领域,都能从这些老农民的坚持与智慧中学到宝贵的经验。
种菜如此,其他事情亦然。
希望每一个在生活中的你我,都能像李大爷一样,找到自己领域的那几句顺口溜,靠着日积月累的经验,过得透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