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山水画艺术的创作高峰,涌现出很多伟大的画家。喜欢看宋画的朋友会发现一个现象,北宋画家喜欢画巨碑式的山水,一座高山或者几座高山展现出磅礴气势。南宋画家喜欢画清润景色,山势雄奇明显经过了艺术加工看上去略显夸张。在构图上也有很大区别,北宋画家喜欢用三远法画全景,画面中留有天地。天地之间就是画家描绘的山水景色。南宋画家描绘山水一角,采用对比手法,画中山水具有特写一样的视觉效果。
顾名思义,描绘山水一角的构图方法就是边角式构图。想要了解这种构图方法,必须与全景式山水进行对比,才能看出妙趣。之所以北宋盛行全景式山水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山水画创作进入到成熟阶段,画家在创作中想要任意描绘自然景色,于是出现了大量立轴和长卷作品,这就需要找到一种适合的构图方法。全景式正好符合画家的需求,纵向取景,横向描绘都可以画出精品。

佚名 红树秋帆
北宋定都在汴梁,京城有皇家开创的画院。画家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创作。很多画家走到自然山水中观察描摹,他们看到的多为北方雄壮高山。于是全景式巍峨耸立的景色就成了北宋山水画标志性面貌。
靖康之变后,赵构仓皇渡江在江南建立了南宋朝廷,定都杭州。后来皇室也成立了画院,画家依然会写生观察。由于地域原因描绘平缓起伏山峦就成了主要题材。这样的作品容易缺乏视觉冲击力,必须进行改变。于是,画家们尝试放大近景,简化中景,虚化远景。随着尝试的不断深入,就有了特写感觉强烈的边角式构图。

佚名 红树秋帆 局部
懂了全景式山水,就理解了边角式山水。《红树秋帆》是典型的边角式构图,看上去很像全景山水只画局部的感觉。整幅画围绕画面一角的山石古树展开,水天一色,波涛翻滚。水面上有一艘大船扬帆行驶。
画中景色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好像可以听到狂风嘶吼的声音。很明显,《红树秋帆》采用了小中见大的手法,从山水一角可以联想到自然山水全貌。山石用笔较粗,树叶采用双勾填色。这属于实境,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虚境。通过虚实对比,赋予画面幽远意境。

佚名 红树秋帆 局部
笔墨上的具象写实与构图上的简洁空旷形成对比,让秋树山石显得更加立体。从《红树秋帆》呈现的笔墨特征来看,强调雄壮浑厚,并没有展现神秘空灵的韵味。从中可以推测,这幅画应该是后人学习宋画临仿的一幅小景。
画中运用的对比过于强烈,导致产生不平衡的感觉。如果留白处题诗一首,才能稍稍弥补。仅从构图来看远不如马远、夏圭的小景山水成熟。正因如此,后人运用边角式构图时往往只画小景。画立轴、长卷的时候,不太用这种构图方法。

佚名 红树秋帆 局部
还有一个原因,当空间层次有限之后,很难实现借景抒情的目的。受限于相对单一的形式,后人在此基础上又总结出三段式构图,让边角景色变成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