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塑料时代”。塑料是高分子聚合物,由于成本低、延展性和耐用性强,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纺织、制药、农业生产、电子制造业等多个领域。

近日,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接受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脏组织中存在微塑料。

研究人员收集了15名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脏组织样本,以及一半参与者术前和术后的血液样本,通过激光直接红外成像分析了样本中的微塑料。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已经提供了初步证据,证明各种微塑料可以在心脏及其最内部组织中蓄积并持续存在。同时,侵入性医疗过程也可能是一种被忽视的微塑料接触途径。
“微塑料”这个词相信您并不陌生,近年来它频频闯入我们的生活,例如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食盐中有微塑料、茶叶包能向水里释放微塑料、人类胎盘中发现了微塑料等。那么“微塑料”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它对土壤生物是否有危害?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或颗粒,早在2004年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RichardThompson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时提出。随后,因其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在海洋研究中得到关注。微塑料已被证实广泛存在于环境中,而且已进入人类生活,因此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目前,微塑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和陆地水环境方面,而陆地土壤中存在的微塑料可能是海洋的4~23倍,而且土壤中微塑料的年输入量远远超过海洋,因此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土壤微塑料从哪来?
(1)初生微塑料
初生微塑料主要是指在生产中被制成微米级的微塑料颗粒,作为原料用于工业制造或化妆品生产等领域,如具有磨砂功能的化妆品、牙膏、洗涤剂、某些抛光剂等,都含有一 定量的微塑料颗粒。
(2)次生微塑料
次生微塑料主要包括用于农业生产、工业 生产、城市建设、日常生活的大型塑料,经光照、高温及土壤磨损等作用,在环境中分裂或降解,或经土壤动物的作用,成为次生微塑料颗粒。
微塑料会影响土壤性质吗?
目前有关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相当有限,多为模拟实验的结果,而且向土壤中添加的微塑料浓度往往大于真实土壤中的微塑料浓度,缺少微塑料对土壤更为长期的影响效应评价。
微塑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微塑料种类。例如:对于持水力,聚酯类(PET)有增加趋势,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则无明显趋势;对于土壤容重,三类微塑料均有降低趋势;对于土壤微生物活性,聚酯类(PET)和聚丙烯(PP)有降低趋势,聚乙烯(PE)则无明显趋势;对于土壤结构和功能均有改变效果。
对于pH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加入会降低pH,而聚乳酸(PLA)则没有显著变化。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暂无定论,有研究显示聚丙烯(PP)微塑料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溶解态有机质的含量,尤其是溶解性有机碳、无机氮和总磷的浓度,也有研究表明微塑料的存在会显著降低土壤有效磷酸盐含量,聚丙烯(PP)微塑料显著提高土壤有效铵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