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哲《永恒和一日》中,亚历山大在人生的末尾,独自一人,却依然在不断地询问着关于“时间”与“人生”的真谛...摄影机跟着他临终前的生命轨迹,呈现出他的生命状态,像这样“一日一物一世”的架构,由小变大,更容易引发深思,令人喜爱。
导演格斯特,将这样的故事运用到了他的第一部电影《男孩》中,菲舍(汤姆·希林),因为对生命的迷茫与迷茫,而放弃了学业,开始了对生命的追寻,而在他的一生中,他似乎也发现了另一个生命.
格斯特最近的电影《拉腊》(也叫《不爱钢琴师》、《拉哈)继续着这个“一日一生一世”的故事,画面聚焦在拉娜(科琳娜·哈弗奇)即将60周岁时,她在清晨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被门铃叫醒...可能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她把自己的银行里的钱全部取了出来,然后去了一趟影院,把最后的几张票都买了下来,本来是打算给别人看的,但最后没能给别人看。从他们所说的内容来看,维特性格内向,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拉娜却对他的才华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
拉娜想要前往剧场见维特一面,却被他的丈夫拦住,然后垂头丧气地离去。妈妈不愿意参加维特的演出,因为她不了解经典,而且觉得这是骗人的,因为她觉得自己很自私。妈妈反驳说,她和爸爸都是一个德行。她忍无可忍,狠狠地扇了妈妈一耳光。这样的举动很不寻常,可见拉娜对自己的妈妈已经隐忍了很多年,这样的回击,远远超过了妈妈给她的“伤害”,所以才有了后面的铺垫。
维特当然很重视拉娜对他的新曲目,但他的母亲却在认可了他的优点后,又批评了他,给了他很大的打击...拉娜遇到以前的钢琴家,便竭力邀他来听维特的音乐会,可是那位钢琴家并不记得她,只是接受了门票但并未给予肯定的回答。开场之前,她把剩下的门票分给了一个陌生人。于是,原本应该在开场演出的新乐章被他改到了后半段,但拉娜在演出到一半就控制不住自己离开了,最终,虽然自己的孩子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拉娜的内心,却是五味杂陈。
在这段时间里,她的导师说了一句话,让她明白了为什么拉娜会这么不讨人喜欢。小时候,拉娜觉得自己做不到出类拔萃,所以,她放弃了弹钢琴的梦想。可是,现在,她的教师竟然对她说:“我曾经跟谁都说,他没有天分。我这么说,就是要看看,到底是谁能活下来。你那只手不是原因,而是一个幌子。她还是拒绝接受这个事实:你让我不要给爸妈丢人。
这个段落令人思考:我们可以这样来看,不要盲目相信行家,不要以为人家说的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实际上,最后的决定权在你自己。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他长久以来的坚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的时候,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别人带来难以想象的冲击,特别是对于家长和教育家来说。从拉娜和她妈妈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妈妈并不赞同她学习钢琴,爸爸对她的期望也很高,她的教师对她的伤害也很大,这一切都促使她选择了离开。可以说,没有爱,没有了解,已经让拉娜失去了自己的理想。
拉娜对她的孩子维特的疼惜中,掺杂了她自己生活中的诸多烙印,以及过多的控制欲望。她将自己尚未实现的钢琴家梦想托付给了自己的儿子,她有些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取得好成绩,于是,她在听到自己的孩子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就离开了。最终,两个人在洗手间的长廊里碰面,两个人虽然认识,但都没有说话,只是互相看了一眼,就分道扬镳了。
在电影的最后,拉娜已经不是以前那样的固执了:拒绝原谅任何人,也拒绝原谅自己。她开始演奏自己最喜欢的那首曲子,将所有的情感都倾泻在了这首曲子上,就像是解开了困扰了她一辈子的谜团,解开了她对自己的疑惑,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如果你也在观看这部电影,我敢肯定,你一定会喜欢科琳娜哈弗齐那沉着冷静的演技,她完美地诠释了一位表面镇定,内在却充满着复杂性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