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藏有一幅北宋的传世名画,这幅画便是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该画作是绢本设色,用长卷形式记录了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
从《清明上河图》来看,汴梁城内有各种商铺。小商小贩穿梭其中,络绎不绝,也见证了汴梁的繁华以及北宋城市经济的真实写照。
可是真实历史上,北宋与南宋皆是灭于外族人手中。大家都说,宋朝积贫积弱,各种内忧外患与民生问题凸显。但为何张择端所著的《清明上河图》,却显示出了北宋如此繁华的景象呢?
首先,两宋朝廷“积弱”的观点是毋庸置疑,但是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其中央政府并不差钱。因此,宋朝只是“积弱”但不“积贫”。
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赵家皇帝们鼓励私人多从事商业活动。同时,宋朝民间手工业以及科技极其发达,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皆是于宋朝转向民用。
由此可见,两宋已经完成从农业社会向手工业社会的转变。并且,宋朝以如此孱弱的军事实力,却能与西夏、蒙古、契丹、金国等强敌周旋300多年之久,足见宋朝经济的实力雄厚。
因为宋代经济发展势头非常猛,宋朝每年的财政税收约6000万缗(一缗等于一贯)左右,远远超过汉、唐、元、明、清等封建朝代的平均税收。
此外,北宋都城汴梁又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虽然人口与面积皆达不到“龙兴之地”的长安和洛阳。
而且汴梁拥有十分便利的水运系统,城内汴河、金水河、五丈河贯穿南北。其中的金水河更是穿过北宋皇宫,一直延续到城区,接着穿城而过,连接大运河的水道。
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将都城置于汴梁,主要还是因为其水路运输方便。
再结合宋朝文化发达,社会自由,鼓励私人经商,也让运输极其方便的汴梁,通过大运河连接扬州、杭州等地,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贸易网。
从《清明上河图》便能看出,汴河两岸各种商铺、酒坊、茶肆、瓦舍勾栏不胜枚举。也因为汴梁城内各条主干道依水而建,景色优美,交通方便。
小商小贩依托繁荣的商业区,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吸引顾客。
《喻世明言》:“城中酒楼 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物珍羞味,四面栏杆彩画檐。”
由此向后人展现出了,汴梁城内人群川流不息,繁华景象远超汉唐的盛景。
然而,汴梁城的繁华景象,却与宋廷积贫积弱并无任何关系。北宋为了维持政权稳定,每年不断增加禁军的数量。
宋仁宗时期,光是北宋禁军总人数达到125万之多,单单每年军费就高达4000-5000万贯。
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其余三兵种皆为地方军,人数与战斗力无法与禁军相比。
横向比较下,两宋每年财政税收也只不过6000万-6500万贯。宋廷每年需要将总财政税收的80%,用来豢养数量庞大的禁军。因此,宋廷的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
可是宋朝开国之初,便奠定了地缘劣势,让这个中原政权被挟裹于西夏、金、蒙古等强敌的压迫之下。
赵家皇帝们不得不抵御这些强敌,因而每年便会扩大禁军的录取人数,这就形成了死循环,也使得宋朝每年的军费不断攀升。
在此情况下,宋氏朝廷只得依靠经济上的创新,比如对商业,还有海外贸易的扶持。再加上宋朝民间手工业发达,利用这些额外的经济手段,迫使自身完成从农业向手工业社会的过渡。
只有获得大量财政收入,才能抵御周边强敌,以财换平安。所以说,北宋都城汴梁呈现出如此一派繁华景象,只能代表宋朝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其实宋廷每年的财政税收,有很大一部分都被用作军费。
这还不包括,宋真宗与契丹人签订“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还要向契丹人交纳数额庞大的岁币以换取和平。
更何况,北宋内部还有“三冗”问题(冗员、冗费、冗兵)。北宋除了每年军费占总财政税收大头,自赵匡胤时期,为了分化武将权力,还特地开辟出了“枢密院”、“中书门下”等机构。
更通俗点来说,由于北宋为了稀释武将兵权,把原本一个人干的活,分成3-4个人来完成,期间还有各种隐形支出,这也极大地增加了宋廷财政负担。
文天祥:“既有宣阃,又有制司;既有制置副使,又有安抚副使。事权俱重,体统未明。
另外一点,赵家皇帝们都有些好大喜功。比如,宋真宗兴致冲冲地跑去泰山封禅,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宋徽宗赵佶执政时期,整日不理朝政,还美其名曰弄出了“花石纲”制度,这下又闹的北宋内部爆发多起民间起义。
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北宋汴梁的繁华景象,和国家积贫积弱关系不大。
考评一个政权综合实力,是要从多方面角度来进行剖析,而不是简简单单地看某一点,或者是某个城市的发展状况。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盛产石油的阿联酋,其gdp远高于其他大型国家。7个酋长国首府之一的迪拜,也被称为沙漠中的奇迹,更是世界上最具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可是有钱不代表综合实力强,诸如阿联酋、伊朗等等石油国的综合实力,放眼国际上排名并不高。(综合实力包括全民医疗,社会福利制度,军事实力,外贸与进口占比等方面)
反观宋朝每年将大量的财政税收拿去供养禁军,还有一堆整天嚷嚷着变法的文官。
陆游:“诸郡赖以给用度者,不过酒税。”
殊不知,这种畸形的国家制度,只会加剧内部民生问题。谁让北宋开国之初,便没有了幽云十六州,弄得每一任宋朝皇帝,无不胆战心惊地提防北方部族的入侵。
所以说,宋朝的经济虽然很发达,但是国家综合实力并不强,这也具体反映出宋朝“三冗”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宋朝军事的积弱,只能靠赔款割地,来获取短暂的相安无事。
总的来说,宋朝独特的市民经济激发了百业兴旺。汴梁靠着漕运发达,从各地运来大量物资。
官僚集团、皇亲贵胄、小商小贩、普通百姓共同生活在汴梁,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巨大经济潜力。
这也是北宋举倾国之力供应一座城市,促成了汴梁的繁华。
然而,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这篇巨作的同时,山东、河北一带,饥寒交迫的农民们正纷纷揭竿起义。
《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五:“时河北、山东转粮以给燕山,民力疲困,重以监额科敛,加之连岁凶荒,于是饥兵并起为盗。”
因此,我们看到的《清明上河图》,并不代表着宋朝普通百姓的真正生活水平。这与宋朝独特的经济制度,还有地理环境是有密切联系的。
大宋富有的只是那些王公贵族,朝堂上的军机大臣,普通百姓还是要为一日三餐奔波而活。
司马光《训俭示康》: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朱熹:古来刻剥之法,本朝皆备
而《清明上河图》中描绘出汴梁城繁华的背后,乃是无数宋朝百姓的血与泪。正是因为宋朝如此“重商抑农”,让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若是能过上安稳的生活,那这些人还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选择起义造反吗?
宋朝弱?辽,吐蕃,西夏,金,大理这些哪个是好打理的。赔款换来和平是因为双方实力相差不大才能谈。
按这逻辑 如果看洛神赋 是不是见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