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文化驱动下美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践与路径——2024中国美食旅游发展报告》指出,美食文化体验成了游客主要的目标指向。
来自美团大数据显示,国庆前1个月,平台上重庆地区“美食”这一关键词冲到搜索热度前十,与去年同期相比搜索率增长8.1%。
国庆期间,重庆两江新区多家特色餐饮店人气爆棚,一座难求,餐饮市场热度持续走高,创新菜品和新潮吃法频频出圈,美食集市更是层出不穷,展现了消费市场的强大活力。
“渝味360碗”特色美食备受好评
美食品牌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彰显城市软实力。此前,重庆开启了旅游美食“360碗”评选活动,来自两江新区的弓虽昌焖烧鸡、招牌蒜蓉罗氏虾、水上漂豆花、悦来相思鱼、两江皇子兔等多款特色美食上榜,获得了广大食客的好评。
弓虽昌焖烧鸡大竹林总店,消费者都点上了招牌焖烧鸡。弓虽昌供图
10月2日晚6点,弓虽昌焖烧鸡大竹林总店已经客满,每一张桌子都摆上了一盆焖烧鸡。“这个鸡肉软糯有弹性,搭配鲜嫩的仔姜、香菇和方竹笋,口感麻辣入味,非常好吃,来对了!”美食爱好者涛涛专门从成都过来打卡,对招牌菜仔姜焖烧鸡赞不绝口。
“店铺招牌菜焖烧鸡上菜率高达100%,95%的客人选择仔姜焖烧鸡,带老人小孩的家庭还会加上一份山菌焖烧鸡。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总店一中午就有6波外地客人。”弓虽昌董事长肖强介绍,10月1日、2日总店堂食平均每天接待200多桌客人,13家店铺的日均销售额增长了20%,其中个别门店线上订单量和堂食订单量持平。
弓虽昌焖烧鸡是始于1948年的重庆老字号美食,由三代人传承,其招牌菜焖烧鸡入选重庆旅游美食“渝味360碗”43道头碗菜,连续霸榜大众点评必吃榜、美团外卖必点榜。经过十余年发展,弓虽昌已经从1家门店发展到重庆主城12家直营门店及1家外卖专营店。
保持创新是餐饮行业成功的关键词之一。各家餐饮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策略,通过推出新菜品、优化服务等手段吸引消费者。
针对家庭聚会需要,弓虽强在国庆新推出经典滑肉汤,选用上好的土猪眉毛肉,鲜香美味,老少皆宜。“我们会不断更新菜品、严控食材品质,做到安全、特色、好吃、真诚、整洁,让客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回。”肖强说。
同样,开业5年的虾爸爸拥有了60%的回头客,仍然坚持每月创新推出2到5款菜品,根据顾客满意度,小范围地调整或更新菜单,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
上榜“渝味360碗”的虾爸爸招牌蒜蓉罗氏虾。虾爸爸供图
10月,虾爸爸新推出了榴莲罗氏虾、青椒土豆泥、熟醉、辣卤4款口味的罗氏虾。“这两天,榴莲和辣卤罗氏虾已经冲上了门店每日销量前10,女生比较喜欢榴莲口味,辣卤口味则比较适合下酒。”虾爸爸老板轩轩告诉记者,虾的创新菜占到整个菜品的三分之一,全部都是现点现杀现做的。
前不久,虾爸爸对门店风格进行了调整,并通过线上平台加大品牌推广力度。“越来越多人喜欢创新菜品,认可了虾爸爸品牌,我们将全力为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务。”轩轩表示。
为更好地激发消费活力,两江新区还联合辖区荣获“渝味360碗”街区及商家,发出“1分钱享268元套餐”的尝鲜体验券,目前该款消费券核销率已过半。
“美食+”促进文旅消费新业态
“游景区、看演出、逛集市、享美食,已成为人们对文旅消费的新期待。”业内人士认为,多业融合打开了文旅消费更广阔的天地。当特色美食与集市、演出相互碰撞,形成了“1+1>2”的效果,持续助推区域文旅消费蓬勃发展。
重庆火车北站“天南海北”集,到站旅客正在购买小食。冯恋 摄
“小食香气扑面而来、巴适得很,不愧是宠粉的重庆,更加期待这次旅程了。”10月1日,黄先生带着家人坐动车从汉口抵达重庆火车北站,一下车就吃到了美味的麻辣鸡。
作为重庆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这个国庆假期,重庆火车北站首次引入集市概念,以“天南海北”为主题,集结了丰都麻辣鸡、冰豆花、锅巴土豆等美食花车,让旅客朋友们直观感受了重庆的“热辣滚烫”。
集市规模不大,但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需求,还兼具了休闲、娱乐和社交功能,逐步成为文化、美食、演出等消费业态发展的新载体。在两江新区,“小而美”的美食集市层出不穷,已汇集了金山里CityWalk集市、琳龙集市等11个常态化开放集市。
寸滩国际新城时尚消费区的金山里City Walk街区,串联起文创、娱乐、购物等多种消费业态,客流量一直居高不下。国庆假期,街区上数百个美食摊位一字排开,进一步丰富了周边餐饮业态。
重庆市民集市,外地游客与市民边逛边吃。王加喜摄
位于龙兴足球场的重庆市民音乐节,特意策划了市民集市,让上千名市民和游客在观看演出之余,逛一逛各类风味小吃、特色美食,近距离感受城市烟火气。
下一步,两江新区将持续挖掘特色美食及街区资源,以美食IP提升辖区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成为打造展示两江风味、巴渝特色、吸引外来消费的美食旅游“金名片”,推动餐饮、文化、旅游等多领域跨界创新,将演出赛事与音乐、美食、文化等元素结合,培育文体商旅产业链,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彭丽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