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越打越亲?耶伦离谱发言说明一个道理,美国不敢掀桌子

大国知史 2024-10-16 09:51:23

2024年9月26日,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在接受采访时,发表了一番令人瞠目结舌的言论。

尽管中美贸易关系因关税问题陷入紧张局面,耶伦却反常地表示,两国经济体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这一说法无疑让外界感到困惑,甚至可以说有些离谱。

然而,这番话的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重要道理。

尽管美方表面上对华强硬,但美国实际上不敢真正“掀桌子”,在全球经济的交互复杂关系中,中美早已密不可分。

风雨中的较量

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始于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转向,通过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试图削弱中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

然而,特朗普的离任并未结束这场“关税战”。

拜登上台后,虽然重启了部分对话渠道,但关税政策却并没有实质性改变。

他的对华政策就犹如一个穿着丝绸手套的拳击手。

看起来“有礼貌”,但每一拳都带着劲儿。

这也使得中美贸易战的局势,在看似和缓的外交辞令下,始终暗潮汹涌。

然而,中美之间的竞争,远不止关税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博弈。

美国担心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飞速崛起,将威胁其全球技术霸主地位。

因此,在过去几年里,美国对华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科技出口禁令,试图切断中国获取关键技术的途径。

例如,美国对中国电信巨头华为的制裁,以及限制芯片出口的措施,标志着科技战的全面升级。

然而,中国在面对这一轮制裁时,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与科技自研的加速进展。

过去依赖美国供应链的中国科技企业,逐步走向自主研发,提升了国产芯片等高端技术的制造水平。

尽管短期内仍面临挑战,但美国企图通过封锁扼杀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显然并没有得逞。

例如,2023年8月,华为发布了搭载国产芯片的手机Mate 60 Pro,引发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这个事件,不仅打破了美国对中国芯片技术封锁的神话,还表明中国企业在高端科技领域的逆袭,已然开始。

尽管美国以为通过切断关键部件供应,可以阻碍华为的发展,但事实证明,中国的科技进步速度比许多人预期得更快。

除了贸易和科技领域的较量,中美在地缘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紧张局势,也不断升级。

南海争端、中国台湾问题、美日韩同盟的加强,甚至是北约的东扩,都使得中美之间的摩擦不止局限于经济层面,而是上升到了更高的战略高度。

虽然双方都意识到需要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但大国博弈的现实,仍然不容忽视。

以中国台湾问题为例,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支持,包括武器销售和军事顾问的派驻,一再触碰中国的红线。

而中国则加强了对台湾的军事威慑,通过频繁的演习和军事调动,向美国和世界表明了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

尽管美方在这些问题上频频挑衅,但实际上,他们也非常清楚中美军事冲突一旦升级,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不可控的。

“脱钩”还是“越打越亲”?

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的愈发紧张,美国政府中的鹰派势力频频呼吁要与中国“脱钩”,试图切断两国经济联系。

然而,尽管这些言论充满强硬的色彩,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

正如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在采访中暗示的那样,尽管中美在政治和军事上剑拔弩张,但两国的经济联系依然紧密。

这种紧密联系让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不得不保持某种克制。

中美两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双方之间的贸易额和投资规模都是不可忽视的。

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仍然达到7000亿美元左右,这一数字尽管受到关税和制裁的影响,但依然居高不下。

美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尤其是在消费品和制造业领域,根深蒂固。

无论美国政客在台上如何慷慨陈词,呼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Made in China”依然无处不在。

从超市里的日用品到高科技设备的零部件,几乎每个美国家庭的生活都离不开中国制造。

再以农业为例,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极大依赖中国市场,尤其是大豆、猪肉和玉米等主要农产品。

特朗普政府在打贸易战时,为了缓解农民的愤怒情绪,不得不动用大量财政补贴。

拜登上台后,虽然延续了对华制裁,但农业方面的出口制裁则被大幅减少。

毕竟,中国是美国农民的最大买家,若贸然切断这一市场,美国国内的政治压力将无法承受。

可以说,美国的“脱钩”口号,更多是为了迎合国内政治的需要,而非实际可行的经济政策。

与此同时,美国希望通过“脱钩”政策,将制造业从中国迁回本土或转移到其他国家,但这在现实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还具备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如今,全球化已是定局,但跨国企业很难迅速找到一个能够替代中国的制造中心。

以苹果公司为例,尽管其在印度和越南等地设立了新的生产线,但中国依然是其最重要的制造基地。

苹果CEO库克在多次公开场合都强调,中国的供应链不仅仅是成本问题,而是质量和效率的结合体。

这意味着,美国的企业根本无法轻易脱离中国的供应链,而这些跨国巨头背后的经济利益,才是真正左右政策走向的力量。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特斯拉。

尽管美国对华实施了多项制裁和限制,但特斯拉却选择在中国建立了超级工厂,并且成为了其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2023年,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和生产量再创新高。

这不仅显示出中国市场对美国企业的吸引力,也证明了美国企业根本无法在短期内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除了制造业和贸易领域,中美之间在金融和资本市场上的依赖也不容小觑。

中国是全世界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而美国则恰恰是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就像一根绳上的蚂蚱。

中国的外汇储备中,有相当一部分以美元计价,这使得中国与美国金融体系紧密相连。

与此同时,美国的企业和投资者也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近年来,尽管中美关系紧张,但中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依然不减。

例如,许多美国的对冲基金和大型投资机构都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即使在中美竞争激烈的今天,金融资本的全球化运作依然将两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美国国内政治的博弈

中美越打越亲?耶伦离谱发言也教会中国一个道理,除了经济上的依赖,美国国内政治的自我博弈,也让美国不敢掀桌子。

美国国内的政治博弈也是中美关系的重要背景因素。

尽管美国两党在对华强硬态度上有一定共识,但在如何应对中国崛起的问题上,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却存在深刻的分歧。

美国两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导致了美国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一致性。

无论是贸易战、科技战,还是外交制裁,往往随着党派轮替而发生重大变化。

有时候,美国的“脱钩”政策,看起来更像是两党之间的“接力赛”。

共和党跑一棒,想把中国踢出赛道;民主党接着跑,却发现没了对手,还是得让中国回来一起跑。

这种政策上的反复,让中美之间的脱钩显得既滑稽又尴尬。

共和党主张通过关税和制裁对中国施压,推动“脱钩”进程,而民主党则更希望通过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框架下施压。

拜登在上台后,虽然延续了对中国的部分制裁政策,但同时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恢复与中国的气候和经济合作。

这种政策的反复,使得美国企业和中国政府难以准确预判美方的长期意图,也进一步削弱了美国政策的连贯性。

另外,那些与中国有深厚经济联系的企业和行业,常常在幕后施加影响,试图阻止政策走向极端。

以科技、农业和制造业为例,这些领域在中国市场上获益匪浅,它们深知,如果中美关系恶化,它们将首当其冲遭受损失。

这种利益集团与政治鹰派的博弈,导致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

一方面,美国政府为了争取选票和政治资本,不断加码对华“脱钩”言论和制裁政策。

另一方面,现实的经济利益却迫使它们,在关键时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与回旋余地。

耶伦在采访中的言论虽然让许多鹰派感到“不合时宜”,但反映了美国经济现实的无奈与复杂。

事实上,美国并没有能力也不愿意与中国全面脱钩。

中美经济的相互依存已经深入到贸易、制造、科技和金融等多个层面,任何脱钩举措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后果。

从历史上看,任何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都不会是单一的敌对模式。

未来的中美关系,可能会在竞争与合作的平衡中不断调整。

1 阅读:162

大国知史

简介:世界万花筒,五彩斑斓任你赏